平生清德畏人知,岂弟真宜作吏师。
日饮无何方得计,民歌来暮却成思。
何妨道守催科拙,自是穰侯见事迟。
天与一窗供燕坐,乌墩山好助公诗。
平生清德畏人知,岂弟真宜作吏师。
日饮无何方得计,民歌来暮却成思。
何妨道守催科拙,自是穰侯见事迟。
天与一窗供燕坐,乌墩山好助公诗。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周紫芝所作,名为《寄幼安使君》。诗中描绘了一位官员的清廉品德和对百姓的关怀,同时也流露出其在官场中的无奈与自我反思。
首联“平生清德畏人知,岂弟真宜作吏师”,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的高尚品德,他一生坚守清廉,不求人知,这样的品性实为官吏之楷模。接着,“岂弟”二字,意为和乐、愉快,表达了主人公在官职上的适宜性,他以和乐的态度处理政务,如同良师一般,深受百姓爱戴。
颔联“日饮无何方得计,民歌来暮却成思”,转而描述主人公的生活状态。他每日饮酒,看似逍遥自在,实则是在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解脱。然而,每当夜幕降临,听到百姓的歌声,心中便涌起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这里通过对比,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有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又有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颈联“何妨道守催科拙,自是穰侯见事迟”,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在官场中的困境。他或许在催缴赋税上显得笨拙,但这并非本意,而是因为官僚体制的复杂与不合理所致。这里的“穰侯”借指古代的穰侯魏冉,比喻主人公在官场中的处境,暗示了他在面对官僚体系时的无奈与无力感。
尾联“天与一窗供燕坐,乌墩山好助公诗”,收束全诗,描绘了主人公在自然美景中的宁静时光。他独坐窗前,享受着乌墩山带来的诗意与灵感。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主人公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暗示了他寻求心灵慰藉与创作灵感的愿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官场生活与百姓疾苦的深刻思考。
痛入香龈是不禁,三郎心痛亦何深。
当时更有唇亡处,自是君王不动心。
凤台何亭亭,迥与雨华对。
凭高一登眺,秋事渺无际。
鹭洲赏心前,牛首秦淮外。
万叠云稼横,百缆风樯会。
眷言簿书隙,载酒邀华旆。
翰林诗百篇,生公法三昧。
皮肤虽不似,妙趣总相类。
怀古睇平芜,可但高李辈。
忆昔耿与韩,造膝陈大计。
高光课厥成,一语不相戾。
江淮今清晏,河路尚腥秽。
蛇豕相噬吞,天已厌戎裔。
箕敛民弗堪,恶稔将自毙。
愤激闻鸡舞,慷慨中流誓。
尺棰仗皇灵,喋血笞其背。
燕然彼有石,深刻诏来世。
兵强在食足,万灶馀廪廥。
叶奏酂侯功,接武文石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