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爱沧江听雨眠,不应愁绝似今年。
建瓴长恐崩高屋,鍊石徒闻补漏天。
响入北廊葭菼乱,湿增傍壁薜萝牵。
白头倦客孤蓬底,尚想躬耕有石田。
每爱沧江听雨眠,不应愁绝似今年。
建瓴长恐崩高屋,鍊石徒闻补漏天。
响入北廊葭菼乱,湿增傍壁薜萝牵。
白头倦客孤蓬底,尚想躬耕有石田。
这首元代诗人郑元祐的《听雨楼》描绘了诗人于听雨楼中独自感受风雨的情景,流露出淡淡的愁绪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首句“每爱沧江听雨眠”表达了诗人对在江边静听雨声入睡的喜爱,透露出一种闲适与宁静。然而,“不应愁绝似今年”转折道出诗人并非全然无忧,今年的愁苦似乎超过了以往。
“建瓴长恐崩高屋,鍊石徒闻补漏天”运用比喻,将风雨比作倾覆屋顶的洪水,暗示了生活的动荡不安;而试图修补天空的炼石之举,则象征着无力改变命运的无奈。这两句寓言式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虑。
“响入北廊葭菼乱,湿增傍壁薜萝牵”进一步描绘雨声的嘈杂和环境的潮湿,芦苇和藤蔓被雨水打乱,墙壁上的薜荔也因湿润而攀附更紧,营造出一幅风雨交加的凄凉画面。
最后两句“白头倦客孤蓬底,尚想躬耕有石田”,以“白头倦客”自比,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和对归隐田园的渴望。即使身处逆境,仍怀揣着对简单耕读生活的向往,足见其坚韧与理想。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面对风雨人生时的无奈与期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蒜山东渡得林丘,邂逅篮舆亦少留。
今日更知莱氏隐,暮年长忆武陵游。
欲营垣屋随穿斸,尚叹尘沙隔献酬。
遥约勾吴亭下路,春风深驻五湖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