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门不肯修,福失竞奔驰。
熟见苦乐别,偷生佯不知。
安身染著欲,贪世竟无疲。
故知地狱罪,怨佛无慈悲。
福门不肯修,福失竞奔驰。
熟见苦乐别,偷生佯不知。
安身染著欲,贪世竟无疲。
故知地狱罪,怨佛无慈悲。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回波乐(其五十)》。诗中通过对比福门与福失的不同态度,以及对世俗欲望与贪恋的批判,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无知。
首句“福门不肯修,福失竞奔驰”,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面对福气时的态度截然不同。有人选择不去培养和积累福分,而是在失去福气后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这里暗含了对人们在福气来临时不珍惜、在失去时才后悔的讽刺。
接着,“熟见苦乐别,偷生佯不知”一句,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于苦乐的感知并不敏锐,往往在痛苦或快乐到来时才恍然大悟,但这种觉醒往往为时已晚。这里的“偷生”一词,既指苟且度日,也暗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活的真实面貌时的逃避心理。
“安身染著欲,贪世竟无疲”则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物质与欲望上的无止境。无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安逸还是对世界的贪恋,人们似乎永远无法满足,这反映了人性中对欲望的无限追求与贪婪的本质。
最后,“故知地狱罪,怨佛无慈悲”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罪恶根源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佛祖慈悲的反思。他认为,人们的种种罪孽并非佛祖无慈悲所致,而是源于自身对欲望的执着和对生活的错误认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王梵志对于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它不仅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福与祸时的不同态度,更深入探讨了人性中的贪婪、无知与对欲望的无尽追求,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和社会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