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木忌日影,谗人畏贤明。
自然照烛间,不受邪佞轻。
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金铅正同炉,愿分精与粗。
曲木忌日影,谗人畏贤明。
自然照烛间,不受邪佞轻。
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金铅正同炉,愿分精与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名为《古意赠梁肃补阙》。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品德高尚、光明磊落之人的赞美,以及对于那些心怀叵测、阿谀奉承之人的人生观察。
“曲木忌日影,谗人畏贤明。” 这两句诗通过比喻手法,把那些自自然而然的树木形态与人世间的善恶进行对比。曲木不愿受日光照耀,是因为其本性纯净,不愿沾染尘世的污秽;而谗人则畏惧贤者明察之心,恐怕自己的阴私被揭露。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正直之人的敬仰和对奸佞小人的鄙视。
“自然照烛间,不受邪佞轻。” 这两句进一步强化了上述观点。自然界的光明不仅仅是日月星辰所发出的光,而是在人间也能找到真正的光明,即那些不受世俗纷扰、保持本真的心灵。而“不受邪佞轻”则指出这样的光明不会受到任何庸俗邪恶之人的影响。
“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这两句诗借用了古代冶炼金属的过程来比喻人性的考验。没有经过千锤百炼,就无法识别出真正的纯金,即如同在人世间,没有经历过风雨磨难,就很难辨认出一个人的真实品质。
“金铅正同炉,愿分精与粗。” 最后两句诗则是作者表达了对于人性的鉴别和选择的态度。就像在冶炼过程中,金铅虽然暂时混合于一炉,但最终还是要将纯净的金子与杂质区分开来一样,作者也希望能够明辨是非,将真诚之心与世间的庸俗分别开来。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和冶炼过程的比喻,强调了对于品德的尊重和鉴别,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刻认识。
短笛一声,残星几点,遥遥旅思难禁。
落尽红衣,半篱丛菊堪寻。
烟鸿低度,绛河高泻,千家月下闻砧。
长安行乐易蹉跎,愁到而今。
莼鲈正有思归兴,记斋东竹筱,一醉沉沉。
惭愧依刘,随他坐啸行吟。
无情双燕抛人去,却才知、时节秋深。
向床头、预检貂裘,细点黄金。
所谓伊人,玉貌颀然,碧瞳紫髯。
羡荷裳蕙带,五陵公子,黄冠葛屦,丈室瞿昙。
鹤立仙姿,虎头妙笔,颊上添毫一二三。
参同契,任洪崖把臂,弥勒同龛。飘萧素发鬖鬖。
似柱下犹龙问老聃。
向世出世闲,先窥太极,用无用处,椎破连环。
形影交忘,画图三昩,白板枯禅不待参。
从君老,愿担簦五岳,结制精蓝。
秋老山空,乱蛩里、露草光摇玑玓。
鸾驾应怯新凉,霓衣皱轻白。
愁记省眠云俊侣,暗萦惹十年尘迹。
涨海铜琶,明湖翠盏,都到胸臆。
算惟有丸月疏星,向天末、依然伴岑寂。
多少瑶情霞思,总而今抛掷。
伤换劫河山坏影,堕玉尊特地凄碧。
那更残曲重寻,故人难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