铢衣珠珞宝花冠,宴坐翛然山水间。
应为武夷泉石好,不殊海岸补陀山。
铢衣珠珞宝花冠,宴坐翛然山水间。
应为武夷泉石好,不殊海岸补陀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静坐于山水间的观音形象,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诗人李纲以细腻的笔触,将观音岩的环境与观音的气质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宁静致远的意境。
首句“铢衣珠珞宝花冠”,以“铢衣”形容观音的轻盈衣饰,暗示其身轻如羽,超凡脱俗;“珠珞”和“宝花冠”则点缀着观音的装扮,增添了庄严与神圣之感。这一句通过服饰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观音的外在美,也暗示了其内在的纯净与超脱。
次句“宴坐翛然山水间”,“宴坐”意味着观音在此地静坐,享受着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翛然”一词,生动地描绘了观音在山水之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表现了她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后两句“应为武夷泉石好,不殊海岸补陀山。”则是对观音所在环境的赞美。诗人认为观音之所以选择此地,是因为这里的泉石之美,与海岸边的补陀山相媲美。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强调了观音岩环境的优美,同时也暗示了观音与自然界的深厚联系,以及她所处之地的神圣与超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观音形象及其环境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以及对超凡脱俗精神境界的向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与赞美。
蟠螭双衔锦带红,妆台刻玉秋玲珑。
綵云忽开紫鸾舞,明月夜堕香奁中。
美人妆罢房栊香,鹦鹉呼寒帐中晓。
拍簇花迎笑靥开,低飞黛绿秋娥小。
满庭桃李各娇春,顾影含羞便恼人。
愁来独掩云屏宿,手持宝钗扣寒玉。
吴锦蜀粉暗消磨,泪满菱花奈别何。
不知昨夜愁深浅,但觉朝来华发多。
读书何所,西山之阳。崇轩朝跻,其云苍苍。
有草有草,垂带而厉。匪伊垂之,君子所萟。
濯以甘雨,扬之谷风。有蔚其苗,则靡所同。
人亦有言,匪韭匪薤。不有君子,孰曰书带。
在昔孔圣,仰钻庖羲。或韦其编,亦三绝之。
我乐我书,爰启其纽。我其藏之,或系于肘。
相彼良苗,亦绵其藨。譬之树兰,毋混彼艾萧。
我思不其,远而莫至。宜尔孙子,是有是似。
尚勿剪薙之,以蕃厥世。
秦灰已冷文字灭,峄山火焚石鼓裂。
跨斯肩籀属何人,汉隶唐分竞殊劣。
若人笔力森积铁,屋雨漏痕钗股折。
燕京死却茅召之,四明乃遇屠宗哲。
亭前墨妙声登登,野客海乡归未能。
预拂悬崖一片石,要须元结颂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