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孰不有母,鲜能报其恩。
人孰不有弟,鲜能念同根。
汉兴尺布谣,郑有誓泉言。
所以忧世事,永叹鹡鸰原。
缅怀宝善君,生子出孝门。
幼习静室业,实为仁爱敦。
百金买古宅,乃在清溪濆。
堂前种荆树,堂北长慈萱。
时从道园中,驾彼白鹤轩。
再拜母膝下,殷勤问寒暄。
季也一相接,怡然煦春温。
溪鱼识啸歌,乌鸟沽盘餐。
余适登斯堂,吴公有铭存。
阿侄三五辈,削瓜酌清尊。
秩然进退间,礼义何其尊。
嗟今利夺人,骨肉相仇冤。
苍天信可问,薄俗难与论。
人孰不有母,鲜能报其恩。
人孰不有弟,鲜能念同根。
汉兴尺布谣,郑有誓泉言。
所以忧世事,永叹鹡鸰原。
缅怀宝善君,生子出孝门。
幼习静室业,实为仁爱敦。
百金买古宅,乃在清溪濆。
堂前种荆树,堂北长慈萱。
时从道园中,驾彼白鹤轩。
再拜母膝下,殷勤问寒暄。
季也一相接,怡然煦春温。
溪鱼识啸歌,乌鸟沽盘餐。
余适登斯堂,吴公有铭存。
阿侄三五辈,削瓜酌清尊。
秩然进退间,礼义何其尊。
嗟今利夺人,骨肉相仇冤。
苍天信可问,薄俗难与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叔美为薛玄卿的宝善堂所作,表达了对亲情、孝道以及社会道德的深深感慨。诗中首先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和报恩之难,接着引用汉代的尺布谣和郑国的誓泉典故,以表达对世间忧虑和对家庭和睦的向往。诗人赞美薛玄卿的儿子出自孝门,从小接受仁爱教育,购置古宅于清溪边,庭前种荆树,堂后植萱草,体现出家族的和谐与敬老之情。
薛玄卿常乘白鹤轩,向母亲问安,其子辈们在堂上聚会,饮酒论道,秩序井然,展现出浓厚的礼仪风范。然而,诗人感叹当今世风日下,利益冲突导致骨肉相残,这与宝善堂的和睦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最后,诗人质疑苍天,认为这样的薄俗难以与之讨论,表达了对淳朴美德流失的深深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寓含深沉的社会批判。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