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隐安肥遁,安禅岂饱参。
有缘皆可到,无闷悉能甘。
野饭耕而美,村酤醉以酣。
因思前后际,不与话三三。
索隐安肥遁,安禅岂饱参。
有缘皆可到,无闷悉能甘。
野饭耕而美,村酤醉以酣。
因思前后际,不与话三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首句“索隐安肥遁”,隐士在寻找隐居之地,选择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安禅岂饱参”则表明他通过禅修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非仅仅依赖于物质的富足。
接着,“有缘皆可到,无闷悉能甘”两句,表达了隐士对生活的态度,无论是有缘之事还是无趣之时,都能坦然接受,享受其中的乐趣。这种超脱世俗的心态,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野饭耕而美,村酤醉以酣”描绘了隐士日常生活的场景。在野外劳作后,享用简单却美味的野餐;在乡村小酒馆里,畅饮至醉,享受生活的淳朴与自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在简朴生活中寻得乐趣的情景。
最后,“因思前后际,不与话三三”表达了隐士对时间与空间的思考,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他思考着过去与未来,但并不被这些所束缚,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这一切。这里的“三三”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哲学概念或隐喻,强调的是隐士超越常规思维,达到心灵深处的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归宿的过程,以及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玉溪石角尖如锋,山泉喷浸碧玉龙。
龙髯谁为不可识,石上菖蒲拳碧茸。
老根密节穿石瘦,细叶如林屯远岫。
百草烂死事潜萌,纤纤独与冰霜斗。
玻璃玛瑙春水寒,呼儿捧将持铜槃。
年来青眼志未丧,喜君绿发能冲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