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山高九十丈,回峦复壑含万象。
旧时灵隐今云林,月地云居虚且朗。
天龙八部共咨议,宜有奇岚作屏障。
调御丈夫破颜笑,何须尔力劳鞅掌。
惟西天竺灵鹫峰,弹指飞来大方广。
飞来阎浮人不识,碧眼胡僧识非诳。
恒河沙数无量佛,仍坐峰头白毫放。
但看相好及手印,一一不异梵铜像。
历劫万亿不飞去,镇以佛力信无爽。
我来徒讶未前逢,玉削云镂相偃仰。
怪石斜坠挂天绅,异木倒生谢土壤。
猿吟鹤唳演摩诃,不杂人间丝竹响。
奇境至此无更奇,大士如如不动想。
武林山高九十丈,回峦复壑含万象。
旧时灵隐今云林,月地云居虚且朗。
天龙八部共咨议,宜有奇岚作屏障。
调御丈夫破颜笑,何须尔力劳鞅掌。
惟西天竺灵鹫峰,弹指飞来大方广。
飞来阎浮人不识,碧眼胡僧识非诳。
恒河沙数无量佛,仍坐峰头白毫放。
但看相好及手印,一一不异梵铜像。
历劫万亿不飞去,镇以佛力信无爽。
我来徒讶未前逢,玉削云镂相偃仰。
怪石斜坠挂天绅,异木倒生谢土壤。
猿吟鹤唳演摩诃,不杂人间丝竹响。
奇境至此无更奇,大士如如不动想。
这首《飞来峰歌》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描绘了杭州武林山中飞来峰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诗中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飞来峰的高峻与奇特,以及其上所蕴含的佛教文化气息。
首先,诗人以“武林山高九十丈,回峦复壑含万象”开篇,描绘了飞来峰的雄伟壮观,山势高耸入云,峰峦重叠,包容万象。接着,“旧时灵隐今云林,月地云居虚且朗”两句,将飞来峰与历史上的灵隐寺联系起来,暗示此处曾是修行之地,如今云雾缭绕,更加显得幽静空灵。
“天龙八部共咨议,宜有奇岚作屏障”则进一步渲染了飞来峰的神秘与神圣,仿佛天龙八部在此集会,奇峰云岚为他们提供了庇护。接下来,“调御丈夫破颜笑,何须尔力劳鞅掌”两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对飞来峰自然美景的赞叹,似乎连大自然都为之欢笑,无需人力刻意雕琢。
“惟西天竺灵鹫峰,弹指飞来大方广”点明了飞来峰的来历,它如同西天竺的灵鹫峰一般,从远方飞来,坐落在这里,成为一处宏大的景观。诗人接着描述了飞来峰的奇异之处,“飞来阎浮人不识,碧眼胡僧识非诳”,强调了飞来峰的与众不同,即便是常人难以辨识,但对佛教徒来说,它的真实存在不容置疑。
“恒河沙数无量佛,仍坐峰头白毫放”描绘了飞来峰上可能存在的佛教圣迹,无数佛像在峰顶散发光芒,象征着佛法的永恒与光明。最后,“但看相好及手印,一一不异梵铜像”强调了这些佛像的庄严与真实,与梵文中的铜像无异,体现了佛教艺术的精妙与传承。
“历劫万亿不飞去,镇以佛力信无爽”表达了对飞来峰长久存在的信念,认为它是佛力的见证,历经无数劫难而不衰败。诗人最后感慨自己虽来此却未能提前遇见这奇景,只能徒增惊叹之情,同时描绘了飞来峰周围环境的自然之美,如猿猴的啼叫、鹤的鸣唳,与人间的音乐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飞来峰的超凡脱俗。
整首诗通过对飞来峰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这一独特景观的深刻感悟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其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与敬仰。
柳黄未结。放嫩晴消尽,断桥残雪。
隔水人家,浑是花阴,曾醉好春时节。
轻车几度新堤晓,想如今、燕莺犹说。
纵艳游、得似当年,早是旧情都别。
重到翻疑梦醒,弄泉试照影,惊见华发。
却笑归来,石老云荒,身世飘然一叶。
闭门约住青山色,自容与、吟窗清绝。
怕夜寒、吹到梅花,休卷半帘明月。
百花洲畔,十里湖边,沙鸥未许盟寒。
旧隐琴书,犹记渭水长安。
苍云数千万叠,却依然、一笑人间。
似梦里,对清尊白发,秉烛更阑。
渺渺烟波无际,唤扁舟欲去,且与凭阑。
此别何如,能消几度阳关。
江南又听夜雨,怕梅花、零落孤山。
归最好,甚闲人,犹自未闲。
吏散兵休文案静,数竿脩竹隔疏帘。
嗟予老矣欲归去,肯对江山叹滞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