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冠事业耳边新,我梦何因到紫宸。
自古为仁知不富,如今学道岂忧贫。
与其鞭扑朘民髓,孰若箪瓢乐此身。
志士不忘在沟壑,不应后世便无人。
弹冠事业耳边新,我梦何因到紫宸。
自古为仁知不富,如今学道岂忧贫。
与其鞭扑朘民髓,孰若箪瓢乐此身。
志士不忘在沟壑,不应后世便无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柏的作品,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表达自己对理想和贫富态度的思考,以及对志士坚守信念的赞扬,展现了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追求。
"弹冠事业耳边新,我梦何因到紫宸":诗人开篇便提及自己的学问事业已经是耳熟能详,并且他在梦中不知为何到了帝王的宫殿(紫宸)。这两句流露出诗人的学识渊博和对权贵生活的一种向往。
"自古为仁知不富,如今学道岂忧贫":接着,诗人引用古语,表明为仁义而行通常不会导致富有,并且自己学习道德之道也不应该担心贫穷。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财富与精神追求的平衡态度。
"与其鞭扑朘民髓,孰若箪瓢乐此身":这两句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宁愿选择简朴的生活,也就是说,宁可自己过着清贫但有尊严的生活,也不愿去做那些压迫百姓、损害民心的事。这体现了诗人的人格高尚和对社会责任感。
"志士不忘在沟壑,不应后世便无人":最后两句,诗人提到有志向的人即使身处低微的位置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理想,并且希望这样的志士不会在后来的时代中消失。这是对坚守信念者的鼓励和期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自述,展现了个人对于学问、贫富、人格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有志向者能够坚持理想不动摇的赞美之情。
张也湖海士,心与迹并真。
语默或不常,时以为狂人。
蹉跎太仓史,奔走京华尘。
颇如丧家狗,累累敝精神。
虽游公卿间,望绝要路津。
感激自上书,生当致青云。
天光回日月,圣泽熙阳春。
禁林给笔札,中府紬典坟。
群玉连帝居,东壁临北辰。
飞腾怪清切,寓直怀珍群。
慷慨气益遒,咏歌思逾新。
昔贤稽古力,利禄不足云。
登瀛以为荣,襆被宁厌频。
君乃鸾凤姿,方当极逢辰。
岂若杨执戟,白头专校文。
高枕北窗下,柴门昼仍关。
偶有微风至,欣然解人颜。
瞑目恣远想,超遥出尘寰。
自昔太古来,几人得此閒。
读书取适心,名誉非所攀。
尧蹠本不辨,况乃章句间。
牛羊死牢筴,麋鹿安深山。
物性有不齐,何知智与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