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十亩馀,茅屋数间足。
高树结浮烟,脩篁茂深绿。
孤松无邻舍,生理不拘束。
开田种禾稻,间以黍与粟。
中岁幸西成,青黄被溪曲。
凫鹥与鸿雁,亦各得所欲。
清秋霁凉雨,涧底石如玉。
野老时见过,杯酒聊与属。
但愿官长廉,吏卒莫我毒。
耕稼纳王租,世世还相续。
青山十亩馀,茅屋数间足。
高树结浮烟,脩篁茂深绿。
孤松无邻舍,生理不拘束。
开田种禾稻,间以黍与粟。
中岁幸西成,青黄被溪曲。
凫鹥与鸿雁,亦各得所欲。
清秋霁凉雨,涧底石如玉。
野老时见过,杯酒聊与属。
但愿官长廉,吏卒莫我毒。
耕稼纳王租,世世还相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画卷。诗人刘基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竺西和尚所居住的十馀亩青山环绕的茅屋,简朴却足以安身。高大的树木笼罩着淡淡的烟雾,修竹茂密,一片翠绿。孤独的松树象征着和尚的独立生活,不受世俗束缚。
诗人描述了农耕生活,种稻谷和杂粮,丰收的季节里,金黄的稻谷沿着溪流铺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他还提及了水鸟如凫鹥和鸿雁在此觅食,各自满足于自然的恩赐。秋雨过后,涧底的石头晶莹如玉,增添了清幽的氛围。
诗人与和尚偶尔对饮,表达对清廉官员和无苛政的良好祝愿,希望官府能体恤百姓,征收的赋税能用于国家。他期待这样的田园生活能够世代延续,反映出他对和谐社会和简单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恬淡,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
懒磨旧铜镜,畏见新白发。
古树春无花,子规啼有血。
离弦不堪听,一听四五绝。
世途非一险,俗虑有千结。
有客步大方,驱车独迷辙。
故人韩与李,逸翰双皎洁。
哀我摧折归,赠词纵横设。
徐方国东枢,元戎天下杰。
祢生投刺游,王粲吟诗谒。
高情无遗照,朗抱开晓月。
有土不埋冤,有雠皆为雪。
愿为直草木,永向君地列。
愿为古琴瑟,永向君听发。
欲识丈夫心,会将孤剑说。
贫孟忽不贫,请问孟何如。
卢仝归洛船,崔嵬但载书。
江潮清翻翻,淮潮碧徐徐。
夜信为朝信,朝信良卷舒。
江淮君子水,相送仁有馀。
我去官色衫,肩经入君庐。
喃喃肩经郎,言语倾琪琚。
琪琚铿好词,鸟鹊跃庭除。
书船平安归,喜报乡里闾。
我愿拾遗柴,巢经于空虚。
下免尘土侵,上为云霞居。
日月更相锁,道义分明储。
不愿空岧峣,但愿实工夫。
实空二理微,分别相起予。
经书荒芜多,为君勉勉锄。
勉勉不敢专,传之方在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