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车妙谛佛口宣,满字万劫留人间。
是谁扃鐍彼苍峦,云待沧桑以后传。
只今可望弗可攀,后之来者想亦然。
又谁得视梵帙全,我闻了义不涉诠。
讵系糟粕寻罤筌,更思此或佛说禅,用示即言即非言。
三车妙谛佛口宣,满字万劫留人间。
是谁扃鐍彼苍峦,云待沧桑以后传。
只今可望弗可攀,后之来者想亦然。
又谁得视梵帙全,我闻了义不涉诠。
讵系糟粕寻罤筌,更思此或佛说禅,用示即言即非言。
这首诗《望石经山》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其内容深邃,充满了对佛法和历史的思考。
首句“三车妙谛佛口宣”,以“三车”比喻佛法的三种教法:小乘、大乘、密乘,通过佛陀的口宣说,揭示了佛法的精妙真理。接下来“满字万劫留人间”,表达了佛法文字的永恒价值,即使历经万劫,这些文字依然能流传于世间,启示着众生。
“是谁扃鐍彼苍峦,云待沧桑以后传。”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苍峦拟为守护佛法文字的守护者,暗示佛法文字在经历了无数变迁之后,终将被世人所传颂。接着“只今可望弗可攀”,表达了对佛法高深境界的敬畏与向往,强调了佛法的不可触及性。
“后之来者想亦然”,预示着未来的人们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体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最后“又谁得视梵帙全,我闻了义不涉诠”,表达了对完整佛法文本的渴望以及对佛法真谛的理解,认为佛法的真谛在于领悟而非言语的解释。
“讵系糟粕寻罤筌,更思此或佛说禅,用示即言即非言。”这一句则进一步探讨了佛法的表达方式,认为佛法并非简单的言语描述,而是通过言辞引导人们领悟背后的真理,即言辞本身即是真理,也是非真理,体现了佛法的深奥与微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佛法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弘历对佛法的虔诚与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吾儿毛骨已森然,会见排风上紫烟。
但把文章博科第,便成陆地作神仙。
胸中滔裕书多读,笔下纵横业要专。
卜者相期非止此,后生进学在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