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竹林寺,好证去来因。
山色无今古,人寰有旧新。
溪风清可漱,园鹤语来驯。
欲极探幽兴,何辞数问津。
悠悠竹林寺,好证去来因。
山色无今古,人寰有旧新。
溪风清可漱,园鹤语来驯。
欲极探幽兴,何辞数问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探访竹林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
首联“悠悠竹林寺,好证去来因”,开篇即以“悠悠”二字营造出一种悠远宁静的氛围,竹林寺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引人入胜,仿佛能见证过往与未来的故事。这里的“去来因”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
颔联“山色无今古,人寰有旧新”,进一步将视角从寺内扩展到山色之间,山色不随时间变迁而改变,象征着自然界的永恒与不变;而人间则经历了无数的更迭,新旧交替,表现出人类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的特点。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自然永恒与人类历史变迁的感慨。
颈联“溪风清可漱,园鹤语来驯”,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溪水潺潺,清风徐来,仿佛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园中之鹤,似乎也与人亲近,言语间透露出和谐与宁静。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尾联“欲极探幽兴,何辞数问津”,表达了诗人想要深入探索竹林寺幽静之处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明了他愿意多次探访,不辞劳苦的态度。这种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林寺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思。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清代文人诗作中的佳品。
秦川公子谪仙人,布袍落魄馀一身。
锦囊香歇玉箫断,庾郎白发徒伤春。
金台掉头不肯住,欲把钓竿东海去。
故乡入梦忽归来,井邑依依铁炉步。
碧池槐叶玄都桃,眼空旧雨秋萧颾。
太湖风月数万顷,扁舟乘兴寻三高。
西北高楼一杯酒,与子长歌《折杨柳》。
江山信美盍便留,莼菜鲈鱼随处有。
老翁欲作送春诗,借问春去将何之。
连朝醉不省人事,昨夜春归更不知。
客装欲趁春归去,家在西湖绿阴处。
青青竹笋白白鱼,也胜客中常茹素。
杜鹃吻血啼未乾,发白易黑留春难。
冶城翁定有新语,楝花风急生馀寒。
野步上西门,宽平又一村。
疏篱围古井,密树拥高坟。
家有田园乐,氓知守令尊。
因思兴废事,变灭似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