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涧入溪径,过桥寻石苔。
寺藏村树合,门对水田开。
僧已逃禅去,人犹讲学来。
山林好呵护,惆怅劫余灰。
缘涧入溪径,过桥寻石苔。
寺藏村树合,门对水田开。
僧已逃禅去,人犹讲学来。
山林好呵护,惆怅劫余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寺庙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永隆寺的环境与氛围展现在读者面前。
首联“缘涧入溪径,过桥寻石苔”,诗人沿着山涧小径深入,走过石桥,探寻着青苔覆盖的石头,营造出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这里的“涧”、“溪径”、“桥”、“石苔”等意象,不仅勾勒出自然景观的美,也暗示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颔联“寺藏村树合,门对水田开”,进一步描绘了寺庙所在的位置和环境。寺庙隐藏在密密的村树之中,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而寺庙的大门则正对着一片开阔的水田,展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景象。这两句通过对比,既突出了寺庙的隐逸之感,又展现了其与外界的联系。
颈联“僧已逃禅去,人犹讲学来”,描述了寺庙中僧人的离去与学者的来访。这里,“逃禅”一词形象地表现了僧人对世俗生活的逃避,而“讲学”则体现了学者们对知识的追求。这一对比,反映了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价值取向。
尾联“山林好呵护,惆怅劫余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文化的保护与珍惜之情。山林是自然界的象征,诗人希望人们能够好好呵护它;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变迁、文明消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去辉煌的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永隆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人文之思,以及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诗中蕴含的情感丰富,既有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文明传承的忧虑,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作品。
迤逦临熊耳,从郏及申宛。
遵彼汝坟境,追思王化远。
言驻隆中轸,问俗频往返。
恨无随车雨,腼颜如餐饭。
有召及吾师,孙公节再建。
铜堤竹马迎,云公来何晚。
当年羊叔子,步武尤蹇蹇。
余在约束中,依旧炙经苑。
会有二三子,因依共勤恳。
忽为参与商,回首空缱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