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磴疏松夹道斜,白云长护懒融家。
不闻高足能传钵,谁见幽禽再献花。
浮世几回悲劫火,闲僧还解说恒沙。
何时共理登山屐,同坐空岩转法华。
石磴疏松夹道斜,白云长护懒融家。
不闻高足能传钵,谁见幽禽再献花。
浮世几回悲劫火,闲僧还解说恒沙。
何时共理登山屐,同坐空岩转法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脱的山林隐居图景。诗人以“石磴疏松夹道斜,白云长护懒融家”开篇,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两旁是松软的石阶,被白云环绕,仿佛是自然界的守护者,为懒融的隐居生活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静谧。
接下来,“不闻高足能传钵,谁见幽禽再献花”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与和谐。这里没有世俗的喧嚣和纷扰,只有偶尔传来的声音,可能是高足(高徒)的传钵声,也可能是幽禽(深山中的鸟儿)再次献上的鲜花,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山林中生命的和谐共处。
“浮世几回悲劫火,闲僧还解说恒沙”则将视角转向对世事的思考。在变幻莫测的世间,经历了多少次灾难与变迁,而闲散的僧人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平静,用智慧解说着宇宙的奥秘与无穷的真理。这种超然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最后,“何时共理登山屐,同坐空岩转法华”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探索自然与心灵的深处,共同在空寂的岩石上诵读《法华经》,追求精神的升华与解脱。这不仅是对友情的向往,也是对精神境界提升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情怀和哲学意味。
顺阳春色元无数,只有秋芳恐未闻。
好事霍侯人不及,许将秋色为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