隅迹茫茫代几更,古堤崩剥势如城。
九河故道都磨灭,何似人心总不平。
隅迹茫茫代几更,古堤崩剥势如城。
九河故道都磨灭,何似人心总不平。
这首诗《平原(其三)》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深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与人性不屈精神的独特感悟。
首句“隅迹茫茫代几更”,开篇即以广阔的视角,描绘出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更迭,暗示了自然与人类社会在漫长岁月中的变化。这里的“隅迹”既指自然界的边缘痕迹,也暗含着历史的角落,通过“茫茫”二字,营造出一种辽阔而模糊的时空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垠与历史的深远。
次句“古堤崩剥势如城”,将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相结合,通过“古堤”的形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环境的沧桑巨变,也隐喻了人类文明的兴衰。此处“崩剥”与“如城”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表现了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历史遗迹在时间长河中的脆弱与坚韧。
后两句“九河故道都磨灭,何似人心总不平”,进一步深化主题,从自然景观转向对人性的探讨。诗人将“九河故道”与“人心”进行对比,前者代表了自然界的规律与变化,后者则指向人类内心的情感与意志。通过“磨灭”与“不平”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尽管自然环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甚至消失,但人类内心的激情与抗争却始终不息,展现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永恒力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邃的人性思考,展现了黄景仁对于历史变迁与人性本质的独到见解,既富有哲理意味,又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黄鹤楼前月,清辉千里寒。
娟娟过江北,送子别长安。
长安百万家,车马无时閒。
中天耸观阙,四海会衣冠。
怜尔薜萝子,豪华骇新观。
萧萧囊中句,饥坐奏清弹。
漫郎久不惬,逸思生风翰。
寄声武昌鱼,欲从伧父餐。
黄州望樊山,秀色如可揽。
扁舟横江来,山脚系吾缆。
大川失汹涌,浅水澄可鉴。
北风吹疏雨,夜枕舟屡撼。
齐安不可望,灭没孤城暗。
奔流略溪口,龙蜃屡窥瞰。
平生千金质,戒惧敢忘暂。
兹游定何名,耿耿有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