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水人家柳十馀,靠山亭子菊千株。
竹鸡露啄堪幽伴,芦菔风乾待岁除。
与仆抱樵趋绝涧,随僧寻磬礼精庐。
不知身外谁为主,更觉求名计转疏。
傍水人家柳十馀,靠山亭子菊千株。
竹鸡露啄堪幽伴,芦菔风乾待岁除。
与仆抱樵趋绝涧,随僧寻磬礼精庐。
不知身外谁为主,更觉求名计转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淡泊名利的态度。
“傍水人家柳十馀”一句,以“傍水”的环境设置情境,柳树成群,显示出一片宁静而美好的景象。“靠山亭子菊千株”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个地方的幽深和自然之美。
接下来的两句,“竹鸡露啄堪幽伴,芦菔风乾待岁除”,通过细节刻画,如“竹鸡”的和谐与大自然的融合,以及“芦菔”随风而动等,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观察之细致。
“与仆抱樵趋绝涧,随僧寻磬礼精庐”两句,则描绘出诗人与仆从一同砍柴,以及跟随僧侣探访山中寺庙的情景。这些行为无不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最后,“不知身外谁为主,更觉求名计转疏”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功名利禄的淡漠,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里的“更觉求名计转疏”,显示出诗人对功名的追求越来越感到无谓和困惑。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的淡泊,以及对自然和精神世界的向往。诗中的意境宁静而深远,语言简洁而蕴含哲理。
万叠赤城路,终年游客稀。
朝来送师去,自觉有家非。
石净山光远,云深海色微。
此诗成亦鄙,为我写岩扉。
竹巷溪桥天气凉,荷开稻熟村酒香。
唯忧野叟相回避,莫道侬家是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