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行得如如,谁分圣与愚。
不眠知梦妄,无号免人呼。
山海禅皆遍,华夷佛岂殊。
何因接师话,清净在斯须。
峭行得如如,谁分圣与愚。
不眠知梦妄,无号免人呼。
山海禅皆遍,华夷佛岂殊。
何因接师话,清净在斯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姚合所作,寄给一位名叫紫阁的无名头陀。诗中表达了禅宗对于心灵境界的一种超然物外的追求和理解。
"峭行得如如"一句,用“峭行”形容禅者的修行之路,意味着艰难而又直接。“得如如”则是说这种修行能够达到一种如同自然、顺应本性的心境。"谁分圣与愚"表明在这样的境界中,已经超越了世间的智愚之分。
接下来的"不眠知梦妄, 无号免人呼"进一步阐述了禅者的觉悟状态,即使是在睡梦中,也能明白一切都是虚幻不实,没有必要给自己或他人贴上任何标签。
"山海禅皆遍,华夷佛岂殊"则是说禅的智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无论是山还是海,都能够体现出禅的真理。而“华夷”指的是中華文明与四夷(即非汉族地区)的区别,“佛岂殊”意味着在佛法面前,所有的差异都不是问题。
最后两句"何因接师话,清净在斯须"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师父的话语深信不疑,并认为只要跟随师父的话语,就能迅速达到一种清净的心灵状态。这也体现出古代修行者对师承的尊重和依赖。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自然的语言,传达了禅宗对于心灵自由和本真自性的追求,以及对一切区别和束缚的超越。
衣云阁外万竿竹,绝地累土高十寻。
尚书于此著《儿易》,黄芽竞茁苍精吟。
梦吞三爻美东箭,老人犹自有童心。
童心太古玄又玄,黝墨馀波四壁淋。
坐教三天都中贤太守,兼车十笏贡南金。
歙溪石液愁竭泽,黄山松鬣嗟焚林。
方程夜共山鬼泣,风篁飒飒为之传哀音。
通人好事成奇癖,而今但有荒邱岑。
竹耶墨耶双消沉,我过始宁泪满襟。
昨宵山房看新月,庖羲一丸正在参。
危坡绝顶更如砥,古墙八面都成阴。
龙飞凤舞远峰至,苍茫茸薄传寒砧。
酒阑为话平泉旧,主人不觉怀古深。
顿拟高置此君座,空中卧听磨戛球琅琳。
研田残膏足挹注,黑云垂天清不淫。
更须我撰火招词,追招尚书听素琴。
祗忧天目天光遮不见,老蟾漆黑空萧森。
《夜与谷林坐天目山房看月谈及倪文正公筑露台以种竹及以徽墨涂壁各林欣然思效之率尔有作》【清·全祖望】衣云阁外万竿竹,绝地累土高十寻。尚书于此著《儿易》,黄芽竞茁苍精吟。梦吞三爻美东箭,老人犹自有童心。童心太古玄又玄,黝墨馀波四壁淋。坐教三天都中贤太守,兼车十笏贡南金。歙溪石液愁竭泽,黄山松鬣嗟焚林。方程夜共山鬼泣,风篁飒飒为之传哀音。通人好事成奇癖,而今但有荒邱岑。竹耶墨耶双消沉,我过始宁泪满襟。昨宵山房看新月,庖羲一丸正在参。危坡绝顶更如砥,古墙八面都成阴。龙飞凤舞远峰至,苍茫茸薄传寒砧。酒阑为话平泉旧,主人不觉怀古深。顿拟高置此君座,空中卧听磨戛球琅琳。研田残膏足挹注,黑云垂天清不淫。更须我撰火招词,追招尚书听素琴。祗忧天目天光遮不见,老蟾漆黑空萧森。
https://shici.929r.com/shici/aGB5u8M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