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秦虞兮,纷纷东复西。
举头无霁日,满地是香泥。
红雨愁如海,絮风飘上堤。
和成文杏垒,软衬锦鞯蹄。
妙舞惊飞燕,醉归扶竹鸡。
谁家采桑女,陌上自相携。
花落秦虞兮,纷纷东复西。
举头无霁日,满地是香泥。
红雨愁如海,絮风飘上堤。
和成文杏垒,软衬锦鞯蹄。
妙舞惊飞燕,醉归扶竹鸡。
谁家采桑女,陌上自相携。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落花满地的景象,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自然描写。
首句“花落秦虞兮,纷纷东复西”以“秦虞”借指古代,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而“纷纷东复西”则描绘了花瓣随风飘散,四处纷飞的景象,既有时间的流转感,又有空间的广阔感。
“举头无霁日,满地是香泥”进一步渲染了落花满地的场景,同时通过“无霁日”表达了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感慨,而“香泥”则暗示了落花虽已凋零,但留下的香气却依旧令人怀念。
“红雨愁如海,絮风飘上堤”中,“红雨”比喻落花如同红色的雨点,既形象又富有诗意;“愁如海”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落花满地时内心的忧愁与无奈,仿佛无边无际的海洋。而“絮风飘上堤”则描绘了轻柔的春风将花瓣吹向远处的堤岸,画面静谧而富有动态美。
“和成文杏垒,软衬锦鞯蹄”两句继续描绘落花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花瓣如同文杏的堆砌,为大地增添了一抹柔美的色彩,而“软衬锦鞯蹄”则可能是想象中马蹄踏过落花的场景,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
“妙舞惊飞燕,醉归扶竹鸡”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燕子和鸡赋予了人类的行为特征,燕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鸡则在醉酒后需要人扶助归家,这样的描写既增添了趣味性,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
最后一句“谁家采桑女,陌上自相携”则将视角转向了乡村生活,描绘了采桑女在田间小路上相互扶持的情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与和谐,与前文的自然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落花满地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时间、空间、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时间、生命及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