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勇无如铁帽生,三年最怕换班兵。
铜山南澳难同臭,一语参商械斗成。
好勇无如铁帽生,三年最怕换班兵。
铜山南澳难同臭,一语参商械斗成。
这首诗描绘了澎湖地区的一段历史故事,通过“好勇无如铁帽生”这一句,形象地刻画了铁帽生(可能是指当地勇猛的居民)的勇猛形象。接着,“三年最怕换班兵”则暗示了换班兵的到来给当地带来了不安与恐惧,可能是因为外来兵的纪律、训练或文化差异导致了紧张局势。
“铜山南澳难同臭”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不同背景的人或事物比作气味不同的物质,难以融合在一起,暗示了不同群体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最后,“一语参商械斗成”点明了冲突的爆发,参商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两个对立的群体,械斗则直接描述了冲突的形式——使用武器进行战斗。
整体来看,这首诗反映了社会变迁中不同群体间因文化、习惯、利益等方面的冲突而产生的紧张关系,以及冲突最终以暴力形式爆发的残酷现实。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象征性的语言,诗人传达了对和平共处、和谐相处的渴望,同时也对冲突带来的破坏性后果进行了反思。
水仙祠外西湖西,凉风吹浪湖外湄。
垂杨掩映白沙里,云是偃月钱公堤。
片时月上画楼东,双桥影落霜镜中。
天涯塔火半明灭,数声敲断僧寺钟。
渔舟唱晚未归去,轻歌渐入芦花丛。
舒王唱和诗中侠,月夜花晨时泛楫。
一樽醉到十洲红,红潮色晕梨花颊。
柔橹轻摇碧沚边,香风暗度荷衣落。
落花入座色纷纷,荡漾罗衫欲舞人。
采莲高唱十洲曲,至今遗韵犹清新。
红莲阁下香不改,赏花玩月人何在?
嗟君行乐须及时,曦光未必终留待。
洗盏更酌莫言归,空令皓月流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