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生秋早,秋生云色中。
巧看常捧日,轻已渐随风。
似盖承金皞,为车送祝融。
黄姑盼河畔,恨掩白榆丛。
何处生秋早,秋生云色中。
巧看常捧日,轻已渐随风。
似盖承金皞,为车送祝融。
黄姑盼河畔,恨掩白榆丛。
这首诗以元微之的生春诗韵为基础,描绘了秋天在云中的生成,巧妙地将秋日的景象与自然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诗人通过“何处生秋早,秋生云色中”开篇,点明了秋天的起源,仿佛是云层中孕育而出,充满了神秘与诗意。
接下来,“巧看常捧日,轻已渐随风”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云朵在阳光下的动态美,以及随着微风轻轻飘动的情景,既展现了秋天的轻盈与灵动,也暗示了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
“似盖承金皞,为车送祝融”则进一步将秋天与太阳神祝融联系起来,通过“金皞”(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在秋天的光辉与温暖,同时也预示着夏日的结束和新季节的开始。
最后,“黄姑盼河畔,恨掩白榆丛”两句,以黄姑(即织女)对银河畔的期待,以及白榆丛的隐没,表达了秋天的来临不仅意味着收获的季节,也伴随着离别的哀愁。这里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故事,增添了诗作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既有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又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情感表达,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作品。
灵石有殿不知年,日炙风吹太可怜。
今日诸郎争著力,要令突兀在人前。
人前莫作土木见,八面浑无刀斧痕。
似此殿成安底佛,释迦弥勒是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