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场洒笔惯惊人,锦玉围观讶有神。
剔烛细书「光武论」,内家也解点头频。
当场洒笔惯惊人,锦玉围观讶有神。
剔烛细书「光武论」,内家也解点头频。
这首诗《临轩曲(其十一)》由清代诗人钱澄之创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赞赏。
首句“当场洒笔惯惊人”,生动地刻画了书法家在书写时的豪放与惊人效果,暗示了其技艺的高超和独特的个性魅力。接着,“锦玉围观讶有神”一句,以“锦玉”比喻围观者的赞叹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对书法家作品的惊讶与赞美,同时也突出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剔烛细书「光武论」”描述了书法家在烛光下仔细书写《光武论》的情景,不仅体现了其对经典文献的尊重和深入研究,也展示了其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专注和高超的技艺。最后,“内家也解点头频”一句,以“内家”代指皇帝或其他尊贵人物,表达了即使是权威人士也被书法家的才华所折服,频繁点头表示赞许,进一步强调了书法家作品的影响力和艺术成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书法家创作过程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其作品艺术价值的高度评价,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艺术美的追求和赞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的重视。
欲雨凉生,初弦月在,画戟香中清啸。
旋种芙蕖,深夏木兰芳沼。
银汉入、天镜搀秋,福星度、雪阑争照。
又谁写、万幅莼波,一江佳思到鱼鸟。
吴儿眉语笑里,要见圜扉绿遍,平畴青绕。
羽扇纶巾,萧洒玉貌长好。
问千年、庆会风云,正此日、静春花草。
更弦管、非雾非烟,鹤声帘幕晓。
小楼春浅。
记钩帘看雪,袖沾芳片。
似不似、柳絮因风,更细与品题,屡呵冰砚。
宛转吟情,纵真草、凤笺都遍。
到灯前笑谑,酒祓峭寒,移尽更箭。
而今柳阴满院。
知花空雪似,人隔春远。
叹万事、流水斜阳,谩赢得前诗,醉污团扇。
脉脉重来,算惟有、画阑曾见。
把千种旧愁,付与杏梁语燕。
西风扬子江头路。
扁舟雨晴呼渡。
岸隔瓜洲,津横蒜石,摇尽波声千古。
诗仙一去。
但对峙金焦,断矶青树。
欲下斜阳,长淮渺渺正愁予。
中流笑与客语。
把貂裘为浣,半生尘土。
品水烹茶,看碑忆鹤,恍似旧曾游处。
聊凭陆谞。
问八极神游,肯重来否。
如此江山,更苍烟白露。
露漏沈沈,洞房灯悄,鹊翻庭树。
夜凉如水,人倚玉箫何处。
澹纵横、疏星断河,点衣黄叶飞四五。
向此时感旧,非关宋玉,悲秋情绪。
追念章台路。
共缓辔芳尘,妒花惹絮。
旧游梦寐,总付相思新句。
想风流还在匆匆,暗惊鬓底霜几缕。
凭危栏、立尽归鸿,脆角凝清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