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淅复接淅,王事靡敢稽。
朝方辞赤水,暮已宿清溪。
扁舟顺流下,骤马犹自迟。
双橹劈浪花,欢呼喜舟师。
乱滩不识名,巨石纷差差。
轻风助微澜,瞥过忽不知。
迢递万里道,客子多忧疑。
前途尽如然,我行岂无涯。
接淅复接淅,王事靡敢稽。
朝方辞赤水,暮已宿清溪。
扁舟顺流下,骤马犹自迟。
双橹劈浪花,欢呼喜舟师。
乱滩不识名,巨石纷差差。
轻风助微澜,瞥过忽不知。
迢递万里道,客子多忧疑。
前途尽如然,我行岂无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孙承恩在明时期,乘船沿清溪而行的旅途情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旅途艰辛的深刻感受。
首句“接淅复接淅,王事靡敢稽”以“接淅”这一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匆忙赶路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公务繁忙,不容许稍作停留。接着,“朝方辞赤水,暮已宿清溪”,通过时间的对比,展现了旅途的快速与紧迫感。诗人清晨离开赤水,傍晚便已在清溪安歇,行程之急可见一斑。
“扁舟顺流下,骤马犹自迟”一句,将舟行与马行进行对比,突出了水路交通的便捷与陆路的缓慢。诗人乘坐的小船顺流而下,显得轻松自如,而即便是骑马疾行,也难以赶上舟行的速度。
“双橹劈浪花,欢呼喜舟师”描绘了船行时的景象,双桨划破水面,激起层层浪花,船上的人们欢声笑语,对舟师的技艺表示赞赏。这不仅体现了旅途中的乐趣,也表达了诗人对船员们的感激之情。
接下来,“乱滩不识名,巨石纷差差”描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乱石滩上,巨石错落,形态各异,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也暗示了旅途的艰难。然而,“轻风助微澜,瞥过忽不知”又以轻风助浪,船只迅速穿过乱石滩的场景,展现了诗人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态度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最后,“迢递万里道,客子多忧疑。前途尽如然,我行岂无涯。”诗人感慨于旅途的漫长与未知,心中充满忧虑与疑惑。但他也意识到,无论前方如何,自己的旅程都将无止境地延伸下去。这种既感伤又充满希望的情感,正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人生旅途普遍状态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旅途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旅途艰辛的体验以及对未来道路的思考,情感丰富,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