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午方隆冬,生番大讨伐。
叠嶂摩青天,连营一齐发。
白日照深箐,朔风响林樾。
烈火焚高邱,炮声夜未歇。
凿齿与雕题,相逢即驰突。
其俗本狉獉,其人如鹰鹘。
抚之曾几时,屠之起仓猝。
殆为垦荒来,辟土不容忽。
遂使瓯脱间,亦走东洋卒。
平野多草莱,何用入穷窟。
师劳久无功,万山掷枯骨。
狞树蛇蛰蟠,怪石鬼面凸。
谷暗丛木呼,径险古苔滑。
生番何处栖,腥风动溟渤。
呦呦麋鹿哀,莽莽狐兔没。
长坑无所施,群峰立峍崒。
丙午方隆冬,生番大讨伐。
叠嶂摩青天,连营一齐发。
白日照深箐,朔风响林樾。
烈火焚高邱,炮声夜未歇。
凿齿与雕题,相逢即驰突。
其俗本狉獉,其人如鹰鹘。
抚之曾几时,屠之起仓猝。
殆为垦荒来,辟土不容忽。
遂使瓯脱间,亦走东洋卒。
平野多草莱,何用入穷窟。
师劳久无功,万山掷枯骨。
狞树蛇蛰蟠,怪石鬼面凸。
谷暗丛木呼,径险古苔滑。
生番何处栖,腥风动溟渤。
呦呦麋鹿哀,莽莽狐兔没。
长坑无所施,群峰立峍崒。
这首诗描绘了清朝时期大规模征讨生番(原始部落)的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人物描写,营造出一幅紧张激烈的画面。
首句“丙午方隆冬”点明时间背景,冬季的寒冷与战争的严酷形成鲜明对比。接着,“生番大讨伐”直接揭示主题,战争的规模宏大。叠嶂、青天、连营等词语描绘出战场的辽阔与壮观,而“白日”、“朔风”、“炮声”则渲染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白日照深箐,朔风响林樾”通过光线与风声的对比,展现战场的寂静与恐怖。接下来,“烈火焚高邱,炮声夜未歇”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持续与破坏性。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战争场面融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凿齿与雕题,相逢即驰突”描绘了敌我双方的激烈交锋,形象地展示了战斗的激烈与勇猛。通过“狉獉”(野兽般的)和“鹰鹘”(鹰隼般的)的比喻,诗人刻画了原始部落的野蛮与剽悍。
“抚之曾几时,屠之起仓猝”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指出征服与屠杀的突然与无情。接下来,“殆为垦荒来,辟土不容忽”暗示了战争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开垦土地、拓展疆域。
“遂使瓯脱间,亦走东洋卒”描述了战争的范围扩大,不仅限于国内,还波及到周边地区。而“平野多草莱,何用入穷窟”则表达了对战争影响的担忧,担心战争会破坏原本平静的土地。
“师劳久无功,万山掷枯骨”反映了战争的长期与惨烈,无数士兵在山野中丧生。接下来的自然景观描写,如“狞树蛇蛰蟠,怪石鬼面凸”,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恐怖氛围。
“谷暗丛木呼,径险古苔滑”描绘了战场环境的恶劣,增加了生存的困难。最后,“生番何处栖,腥风动溟渤。呦呦麋鹿哀,莽莽狐兔没”通过动物的哀鸣,间接表现了战争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整首诗以战争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观和人物描写,深刻反映了战争的残酷、破坏以及对社会、自然的影响。诗人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场面,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后果的反思。
戚戚复戚戚,丈夫有行役。
行役今安之,万里适京国。
隋珠耀明月,和璧誇悬黎。
及时不自献,明君焉得知。
美人倚绣户,牵衣子毋去。
长安多风尘,能令素衣污。
餔糜共朝昏,冠佩何足云。
吾行且复止,感尔意良勤。
少陵孙子余朋游,高堂有母非凡俦。
苍颜皓首登七帙,此心皎洁冰壶秋。
玉盆种花花迥异,开从夏至逾冬至。
母心愉悦花正繁,锡以佳名号如意。
青枝翠叶相低昂,风霜不摧雨露香。
盈盈笑脸致和气,金芝瑶草徒为祥。
诗人赋咏能徵美,忘忧一种真堪拟。
以今视昔后视今,百世相传自兹始。
晨昏宝养心无违,爱彼贞洁能芳菲。
世家种德非一载,百年愿报三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