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邻有渔父,西邻有山僧。
各问其性情,变之俱不能。
公为二千石,我为山海客。
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迹。
相里不相类,相友且相异。
何况天下人,而欲同其意。
人意苟不同,分寸不相容。
漫问轩裳客,何如耕钓翁。
东邻有渔父,西邻有山僧。
各问其性情,变之俱不能。
公为二千石,我为山海客。
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迹。
相里不相类,相友且相异。
何况天下人,而欲同其意。
人意苟不同,分寸不相容。
漫问轩裳客,何如耕钓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邻里的渔父、山僧交流情感的场景,通过对比自己与朋友的生活状态和志业,表达了对人生多样性的认识。诗中的“变之俱不能”显示出一种宿命论的思考,即每个人的性情都是不可改变的。而“公为二千石,我为山海客”则是对两人不同身份与追求的写照。“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迹”进一步强调了各自道路的不同。
“相里不相类,相友且相异”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即使相邻而居,也可能在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念上有着天壤之别。“何况天下人,而欲同其意”则是对这种差异的扩展,从小范围的人际关系到广泛的人类社会。
最后,“人意苟不同,分寸不相容”表达了不同意愿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和矛盾。而“漫问轩裳客,何如耕钓翁”则是诗人对远方旅人的询问,以及对耕田渔父生活状态的一种探究。
整首诗通过这些描写和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多元、个性差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