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行踪少,缘知野寺荒。
树根撑古砌,藤蔓络危墙。
尘袭经台暗,风飘佛幕凉。
老僧披破衲,扪虱倚斜阳。
山径行踪少,缘知野寺荒。
树根撑古砌,藤蔓络危墙。
尘袭经台暗,风飘佛幕凉。
老僧披破衲,扪虱倚斜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寂破败的古寺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沧桑与静谧之美。
首联“山径行踪少,缘知野寺荒”开篇即点明了寺庙的荒凉与人迹罕至,山间小路少有人行,由此推知此处寺庙已荒废许久。次联“树根撑古砌,藤蔓络危墙”进一步描绘了寺庙的破败景象,树根仿佛在支撑着古老的石阶,而藤蔓则缠绕着摇摇欲坠的墙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自然与时间对寺庙的侵蚀。
颈联“尘袭经台暗,风飘佛幕凉”则将视角转向寺庙内部,尘土覆盖的经台上显得昏暗,微风吹动的佛像帷幔带来一丝凉意,暗示了寺庙的冷清与寂静。尾联“老僧披破衲,扪虱倚斜阳”收束全诗,刻画了一位老僧的形象,他穿着破旧的僧衣,靠着斜阳,轻轻抚摸着身上的虱子,这一细节不仅表现了僧人的生活简朴,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淡泊。
整首诗通过对破寺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深沉而略带悲凉的氛围,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历史变迁和自然力量的深刻思考。
长安少年游侠客,走马日逐城南陌。
见人不肯道姓名,不是英雄不相识。
平生意气重结交,龙泉三尺横在腰。
片言偶合吐肝胆,万事到手轻鸿毛。
朝入主人门,暮醉主人宅。
主仇不报空丈夫,跃马出门身不惜。
刺杀仇人函首归,淋漓颈血尚沾衣。
主人请以千金报,踏步掉头去不告。
君不见,荆卿当日勇无伦,聂政西来亦可亲。
从来缓急相看者,犹数屠沽辈里人。
甘霖霁颓阳,屐齿未云惫。
雉堞纷四环,瞻瞩随所届。
差鳞市廛胪,陟足泉石怪。
仰看山果垂,侧听林禽话。
纡行转陂陀,十笏画境界。
明明谢公池,源流汇众派。
堤柳碧尚鲜,涧荷红未败。
依然春草塘,茏葱恍披薤。
想其下笔时,同心磁取芥。
一蓼忽千秋,诗成喜清快。
亭台渺云烟,林峦俨图画。
平生仰止心,于兹泯介介。
惜哉谢客岩,未展石丈拜。
行行语仆夫,明发途当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