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藓兽石嶙峋,三耳翁今去几春。
蝼蚁与谁频作梦,茯苓应更长如人。
土馒头里无仙骨,金仆姑边尚战尘。
焉得亦如酒家叟,一茅庵住自由身。
山门藓兽石嶙峋,三耳翁今去几春。
蝼蚁与谁频作梦,茯苓应更长如人。
土馒头里无仙骨,金仆姑边尚战尘。
焉得亦如酒家叟,一茅庵住自由身。
此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山中修行的景象。开篇“山门藓兽石嶙峋,三耳翁今去几春”两句,勾勒出一幅幽深静谧的山谷图景,其中“藓兽”指的是长满了苔藓的野兽,“石嶙峋”形容山石参差不齐,而“三耳翁”则是对隐者的昵称,表明他已经度过了不少年华。接下来的“蝼蚁与谁频作梦,茯苓应更长如人”两句,则通过蝼蚁常做的梦和茯苓草的高大来比喻隐者修行之志向远大。
第三、四句“土馒头里无仙骨,金仆姑边尚战尘”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超然与不屑一顾。其中,“土馒头”是对凡人墓葬的形象描绘,“金仆姑”则是一种神话中的仙兽,常见于道教典籍,这里用来比喻战乱之地,隐者并不追求世间的虚名和权力。
最后两句“焉得亦如酒家叟,一茅庵住自由身”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这里的“酒家叟”指的是能在酒馆中享受简单快乐生活的老者,而“一茅庵住自由身”则是隐者自己选择的一种清贫而自在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映衬,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与修行、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思考,以及他个人对于简单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南州江山昔所历,雨峰黯叆晴江碧。
几年思之忽堕前,政得欧生醉时笔。
斯人历览山川奇,得兴落笔天露机。
不须十日五日一水石,已可王宰相攀追。
相逢便整南归柂,短章许君慵未果。
酒边搜句敢言工,不解似君般礴裸。
我家五亩园,泉细地不渴。
载酒噬肯游,开门谁汝遏。
典衣买花栽,种十八九活。
繁华出荒秽,天巧容人夺。
三径纡晓步,两部厌晴聒。
长日岸帻啸,看人曳裾谒。
伸屈较倚伏,烜赫藏戾孽。
蛮触胜负间,吾老饱所阅。
孰知花药畴,细炷沈檀屑。
此乐彼莫顾,渠爱我已割。
微吟会心处,山鸟亦欣说。
焉得喙三尺,佳处为君说。
秋兰媚幽芳,野竹挺高节。
当知陶一觞,可敌萧八叶。
骈来作螟蠃,独立耿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