骐骥能千里,不能走鼠穴。
猛虎拘阱中,不如狗善齧。
周生学干禄,强进屡颠蹶。
时不用周生,周生亦不屑。
行年过五十,颇就知命说。
未尝畜妻子,名利敢贪窃。
所忧道未能,欲辨孔与桀。
人知如此鲜,况不厌藜蕨。
与我始相见,便觉抱高节。
人皆用其巧,子独趋所拙。
春秋举逸民,蔽善尚贬绝。
谁期大夫贤,荐使在班列。
骐骥能千里,不能走鼠穴。
猛虎拘阱中,不如狗善齧。
周生学干禄,强进屡颠蹶。
时不用周生,周生亦不屑。
行年过五十,颇就知命说。
未尝畜妻子,名利敢贪窃。
所忧道未能,欲辨孔与桀。
人知如此鲜,况不厌藜蕨。
与我始相见,便觉抱高节。
人皆用其巧,子独趋所拙。
春秋举逸民,蔽善尚贬绝。
谁期大夫贤,荐使在班列。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世态的炎凉。开篇以“骐骥能千里,不能走鼠穴。猛虎拘阱中,不如狗善齧”两句,通过骏马与鼠穴、猛虎与狗的对比,隐喻了人在不同境遇下的表现差异,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接着,“周生学干禄,强进屡颠蹶。时不用周生,周生亦不屑”,描绘了周生追求功名利禄的艰辛过程,以及面对时不我予的无奈与坚持。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行年过五十,颇就知命说。未尝畜妻子,名利敢贪窃。所忧道未能,欲辨孔与桀”,展示了周生在历经岁月洗礼后,逐渐接受命运安排,放弃物质追求,专注于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他虽未娶妻生子,却对名利保持警惕,内心忧虑的是自己是否真正达到了道德的高标准,想要分辨孔子与桀的不同,体现了他对道德的执着追求。
“人知如此鲜,况不厌藜蕨。与我始相见,便觉抱高节。人皆用其巧,子独趋所拙。春秋举逸民,蔽善尚贬绝。谁期大夫贤,荐使在班列”,最后四句则表达了对周生独特人格的赞赏。在世人多追求权术机巧之时,周生却选择了道德的坚守,如同古代隐士一般,虽不被众人理解,但最终得到了认可,被推荐进入朝廷,成为国家的一份子。这不仅是对周生个人品质的肯定,也暗含了对社会上那些坚守道德、不随波逐流之人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周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个人在复杂社会中的选择与坚持,以及道德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