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有登坛贵,何人得此功。
红旗烧密雪,白马踏长风。
斧钺来天上,诗书理汉中。
方知百胜略,应不在弯弓。
儒有登坛贵,何人得此功。
红旗烧密雪,白马踏长风。
斧钺来天上,诗书理汉中。
方知百胜略,应不在弯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姚合的作品,名为《送郑尚书赴兴元》。从诗中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之作,表达了对朋友远行的不舍和期许。
“儒有登坛贵,何人得此功。”这里的“儒”指的是儒家学者,这句话表明只有通过儒家的方式,即通过读书学习,才能达到高尚的地位。"何人得此功"则是在询问谁能够得到这样的成就。
接下来的两句,“红旗烧密雪,白马踏长风。”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战争场面,红色的军旗在洁白的雪地上飘扬,白色的战马在宽广的空间中奔驰。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英雄豪迈、冲锋陷阵的气概。
“斧钺来天上,诗书理汉中。”这两句话则是说到军事与文化并重。"斧钺来天上"可能指的是武器从天而降,象征着战争的紧迫和严峻;"诗书理汉中"则表明即使在战乱之际,也要理顺儒家经典,即以文化自持。
最后两句,“方知百胜略,应不在弯弓。”意指真正理解了战略的精髓之后,便知道了取胜的关键,不仅仅是在弯曲的弓箭上。这是对军事智慧和策略思考的一种赞美。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于朋友能够在学问和武功上都有所成就的期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文化传承与英雄气概的深厚情感。
江上西风晚。野水兼天远。云衣拖翠缕,易零乱。
见柳叶满梢,秀色惊秋变。百岁今强半。
两鬓青青,尽著吴霜偷换。向老来、功名心事懒。
客里愁难遣。乍飘泊、有谁管。
对照壁孤灯,相与秋虫叹。
人间事,经了万千,这寂寞、几时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