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壁非石乃积铁,日光欲留气先灭。
独楸不叶狌狌啼,露顶孤巢愁列缺。
何人结椽楸树下,醉藉枯烟嚼阴雪。
天笋万仞不可齧,移向云根塞蛟穴。
积壁非石乃积铁,日光欲留气先灭。
独楸不叶狌狌啼,露顶孤巢愁列缺。
何人结椽楸树下,醉藉枯烟嚼阴雪。
天笋万仞不可齧,移向云根塞蛟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苍凉而壮美的山岭景象。首句“积壁非石乃积铁”,以奇特的比喻开篇,将山壁比作堆积的铁块,营造出一种厚重、坚硬的氛围。接着“日光欲留气先灭”一句,通过日光与空气的对比,暗示了山岭环境的寒冷与荒凉。
“独楸不叶狌狌啼,露顶孤巢愁列缺。”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山岭的孤独与荒寂。独树无叶,鸟儿哀鸣,露顶孤巢,似乎在诉说着无人问津的寂寞。而“愁列缺”则借雷电之形,表达了内心的忧愁与不安。
“何人结椽楸树下,醉藉枯烟嚼阴雪。”诗人想象有人在树下饮酒作乐,却是在枯萎的烟雾和阴冷的雪中,这种反差更显出生活的艰难与苦涩。最后,“天笋万仞不可齧,移向云根塞蛟穴。”以“天笋”喻指山峰,强调其高耸入云,难以攀登,同时也象征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挑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岭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巧妙穿插,展现了清末社会环境下人们面对自然与生活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壮丽景色的赞叹,也有对生存困境的无奈与反思。
海门山下一渔舟,中有高人未白头。
已驾安车归故里,尚通闺籍在龙楼。
泉声漱玉窗前落,江色和烟槛外流。
今日君臣厚终始,不须辛苦画双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