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击碎走金丹,无复神光发旧坛。
时有世人来舐鼎,欲随鸡犬事刘安。
琉璃击碎走金丹,无复神光发旧坛。
时有世人来舐鼎,欲随鸡犬事刘安。
这两句诗是苏轼在描述一个荒废的道观景象。"琉璃击碎走金丹",这里的“琉璃”指的是用琉璃制成的盆,原是用于盛放神圣的金丹,而今却被击碎了,金丹也随之散失。这两样东西在道教中都象征着长生不老和精神境界的高峰,但现在却都不复存在,反映出曾经辉煌的道观已经衰败。"无复神光发旧坛",旧坛即是过去用于祭祀或修炼之处,"神光"指的是超自然的光芒,这里说“无复”,意味着现在那里不再有任何灵异的气息,也不再有人类崇拜和向往的对象。整体上,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物是人非、辉煌不再的凄凉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时有世人来舐鼎,欲随鸡犬事刘安"则表达了作者对当下世人的嘲讽。"时有世人来舐鼎",这里的“舐”是舔的意思,即用舌头舔,世人为了得到那些曾经神圣的遗物,连道观中的鼎(古代礼器)也不放过,用口去舔。这行为在诗人看来是非常不敬和贪婪的表现。"欲随鸡犬事刘安"则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对世人的讽刺。刘安是西汉末年的一位道士,以炼丹求长生著称,而这里“事”字有模仿、追随之意,诗人指出这些世人连鸡犬(即普通的家畜)都不如,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私利,跟着刘安去炼丹求长生,但他们的行为却远非对道术的真正追求和理解。整体上,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悲哀。
驱车上太行,山顽无奇石。
逶迤有千盘,石磴转偪侧。
譬如摩空鸟,渐与青云迫。
俯见苍崖间,春花间红白。
山家爱尺土,纵横界如画。
上有千年碑,孔父留辙迹。
摩挲落日迟,返景射石壁。
祗虑豺虎骄,解鞍投荒驿。
暖风吹浪生鱼鳞,画图彷佛西湖春。
锦鞯诗人两相逐,碧山桃杏霞初匀。
粉阶朱槛眼欲醉,垂杨浅试脩蛾颦。
人间别自有蓬岛,仙源之说原非真。
危桥淩空路欲转,飞流直下烟迷津。
画船亦有诗兴好,娟娟未必飞梁尘。
两翁隔水俯晴渌,韶光似水融芳晨。
望中白云无变态,我欲乘风听松籁。
落花出洞岂世知,瑶池池上春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