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南北,道无南北。上中下座,虚空逼塞。
其中有一人半人肯去,说甚开粥相待。
南山别甑炊香,未为分外。
人有南北,道无南北。上中下座,虚空逼塞。
其中有一人半人肯去,说甚开粥相待。
南山别甑炊香,未为分外。
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人性与佛法的普遍性。"人有南北,道无南北",指出虽然人类在地域和文化上有所差异,但追求真理的道路却是统一的,没有界限。"上中下座,虚空逼塞",形象地描绘了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应心怀敬畏,如同虚空般广阔无垠。
接着,诗人提出一个假设性的场景:"其中有一人半人肯去,说甚开粥相待",意指即使有人愿意追随佛法,也无需过分礼遇或特殊对待,因为佛法之道在于平等与包容。"南山别甑炊香,未为分外",进一步强调,为修行者提供食物,如炊香之甑,虽是日常之举,却也是修行的一部分,不应视为额外之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传达了佛法的普世价值和实践精神,即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应该以平等之心对待他人,并将日常行为视为修行的一部分。
钱塘门外西湖西,万松深处古招提。
孤塔昂昂据要会,湖光滟滟明岩扉。
道人安禅日卓午,寺外湖船沸箫鼓。
静者习静厌纷喧,游者趋欢穷旦暮。
非喧非寂彼何人,孤山诗朋良独清。
世间名利不到耳,长与梅花作主盟。
嗟我于此无一得,曾向峰前留行迹。
天涯暮景盍归来,坐对此图三太息。
娟娟东堂月,瑟瑟北窗风。
半夜渡龙尾,随我藕花中。
径邀此花香,追路溪城东。
溪山久俯仰,临别亦匆匆。
三年虎落槛,一日鸹开笼。
何须见似人,聊作逃虚空。
今宵花亦远,馀香归故丛。
殷勤此风月,随我登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