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字鬼夜哭,所以示悲悯。
众生殉文字,蚩蚩一何蠢!
可怜古文人,日夕雕肝肾。
俪语配华叶,单词画蚯蚓。
古近辨诗体,长短成曲引。
洎乎制义兴,卷轴车连轸。
常恐后人体,变态犹未尽。
吁嗟东京后,世苶文益振。
文胜失则弱,体竭势已窘。
后有王者兴,张纲维贤俊。
决不以文章,此语吾敢信。
但念废弃后,巧拙同泯泯。
欲求覆酱瓿,已难拾灰烬。
我今展卷吟,徒使后人哂。
造字鬼夜哭,所以示悲悯。
众生殉文字,蚩蚩一何蠢!
可怜古文人,日夕雕肝肾。
俪语配华叶,单词画蚯蚓。
古近辨诗体,长短成曲引。
洎乎制义兴,卷轴车连轸。
常恐后人体,变态犹未尽。
吁嗟东京后,世苶文益振。
文胜失则弱,体竭势已窘。
后有王者兴,张纲维贤俊。
决不以文章,此语吾敢信。
但念废弃后,巧拙同泯泯。
欲求覆酱瓿,已难拾灰烬。
我今展卷吟,徒使后人哂。
这首诗《杂感(其三)》由晚清诗人黄遵宪所作,反映了他对当时文风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诗中开篇即以“造字鬼夜哭”起笔,形象地描绘了文字创造者在面对文字带来的悲悯时的痛苦心情,暗示文字虽为人类文明之基石,却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与牺牲。接着,诗人通过“众生殉文字,蚩蚩一何蠢!”表达了对人们过度依赖文字、忽视生活实际的讽刺与批评。
随后,黄遵宪进一步探讨了文字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指出古代文人为了追求语言的华丽与形式的完美,不惜耗费心力,甚至将文字艺术推向极致。他对比了古文与近体诗的不同体裁,以及科举制度兴起后,文风的进一步变化与僵化。黄遵宪担忧,在这种背景下,后世文人可能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失去创新与个性。
诗的后半部分,黄遵宪对文风的衰落表示忧虑,认为文风的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会导致文学作品的虚弱无力。他期待未来的君主能选拔贤才,改变这一局面,强调不应仅以文章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同时,他也对文风衰败后的后果表示无奈,认为即使想恢复昔日的文学辉煌,也如同捡拾灰烬,难以实现。
最后,诗人感慨自己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只能让后人嘲笑,表达了对传统文风衰落的深深遗憾与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通过对文风变迁的反思,展现了黄遵宪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
生就蟫鱼命,故纸丛中,不觉垂垂老。
福地嫏嬛,何曾窥见全豹。
幸处处、琼笈雕成,定岁岁、瑶华分到。
书城里,痴龙坐守,虫鱼亲校。
丁年词赋飞兰,藻到中年,又一经独抱。
郑草江花,而今都就枯槁。
问箔中、食叶红蚕,更吐出、新丝多少。
愁孤负、旧雨远贻缃缥。
此地当年,萧娘妆阁,绿窗幽靓。
伤春情思,正日暖人微病。
撚花枝、悄近罗衣,眉峰送语烟难定。
掩屏风六幅,看他縆额,安黄端正。那更。
人别后,冷落旧妆楼,温家玉镜。
无端又上,银蒜零星还剩。
只从前、箫局桃笙,看来不似今朝景。
便化为、玉剪重来,还认红香径。
翠鹊桥虚,珠匏路杳,懊侬情思无憀。
奈粉河一望,灵匹难招。
寄语天边织室,双鸳杵、纤指休抛。
停梭怨,金徒箭永,青女妆遥。迢迢。
常时此夜,正微褰麝㡠,小驾龙轺。
记衣香鬓影,髣髴今宵。
屈指经年离别,依然又、泪滴红绡。
差喜是,凉秋不远,准备魂消。
举举师师,正春病、心情小恶。
蚤则是、雪飞宝篆,寒生锦霍。
无力浑如侬样性,难凭恰似郎边约。
倚银篝、小语骂轻狂,偏偎著。萦帘蒜,腾钗雀。
斜复整,行还却。好捣残玉杵,和他面药。
睡眼初瞤惊六出,曲中小响仓琅钥。
又平康、狎客唤银瓶,褰帘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