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十日想清辉,两笠真同坐翠微。
论道我惭非白鹿,好贤君已到缁衣。
禹周天下应难少,沮溺于今敢厚非。
出处论心能不异,溪山何用久相依。
空山十日想清辉,两笠真同坐翠微。
论道我惭非白鹿,好贤君已到缁衣。
禹周天下应难少,沮溺于今敢厚非。
出处论心能不异,溪山何用久相依。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宝峰寺中相聚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和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道义和贤德的推崇。
首句“空山十日想清辉”,描绘了深山中连续十日月光如水般清澈明亮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接下来,“两笠真同坐翠微”一句,通过描述两人戴着斗笠坐在山色葱郁之处,进一步渲染了和谐宁静的氛围。
“论道我惭非白鹿”一句,作者自谦地表示自己在谈论道义时感到羞愧,无法与白鹿相比,暗含对道家智慧的敬仰。紧接着,“好贤君已到缁衣”则表达了对友人贤德的赞美,以“缁衣”比喻友人的高洁品德。
“禹周天下应难少”一句,借古代圣王大禹治理天下的事迹,表达了对友人卓越才能的钦佩。“沮溺于今敢厚非”则通过引用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表明即使在当今时代,也敢于对友人的行为给予高度评价。
最后,“出处论心能不异,溪山何用久相依”两句,表达了作者与友人无论是在世事中还是在内心深处,都能保持一致的价值观和情感联系,无需长时间依赖山水美景来维系友谊。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自然美的融合。
元鼎诗仙,知音少、喜君留迹。
还有恨、故山飞去,石城琼壁。
万里征西天有意,四方问舍今何日。
便金虬、飞驭解移文,知无及。淮海地,云雷夕。
自不负,髯如戟。望幕中谈笑,隐然勍敌。
此老何堪丞掾事,佳时但要江山笔。
向楚王、台上酒酣时,须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