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得黄梅意,曹溪记法泉。
三衣兼祖印,一钵尽师传。
慈月光千海,玄河注百川。
神洲十二代,法眼继相传。
南得黄梅意,曹溪记法泉。
三衣兼祖印,一钵尽师传。
慈月光千海,玄河注百川。
神洲十二代,法眼继相传。
这首诗描绘了对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曹溪所弘扬佛法的崇敬之情。首句“南得黄梅意”,以黄梅比喻禅宗的传承,暗示六祖慧能在南方接续了禅宗的法脉。接着,“曹溪记法泉”点明了六祖大师在曹溪弘法的地点,法泉象征着智慧之源。
“三衣兼祖印,一钵尽师传。”这两句描述了六祖大师在修行和传法中所使用的传统物品,三衣代表了佛教僧侣的基本生活装备,祖印则象征着传承的印记,一钵则是僧侣日常饮食的器具,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六祖大师在佛法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慈月光千海,玄河注百川。”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慈月象征着六祖大师的慈悲与智慧如同满月般照耀四方,其光芒普照千海,寓意着佛法的广度与深度。玄河则代表了佛法的深邃与流动,它汇聚百川,象征着佛法的源远流长和不断发展的特性。
最后,“神洲十二代,法眼继相传。”这句话强调了佛法在中国的传承,从六祖慧能开始,经过十二代传承,法眼(即佛法的洞察力)得以延续,体现了佛法在中国历史上的连续性和影响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六祖慧能及其在曹溪弘法活动的描绘,表达了对禅宗精神及传承的深刻敬仰,以及佛法在中国文化中深远影响的感慨。
旷荡三河阔,东西二室连。
埋云峰树短,抱日岭霞鲜。
黛压周南野,岚薰巩右天。
峥嵘元气外,磅礴太虚前。
斜麓横包壑,倾崖碧逗烟。
巢荒尧客隐,笙断洛储仙。
夙尚临风结,幽怀傃里县。
功名青史后,才器散樗边。
整顿登山屐,签题炼药篇。
采芝应有路,种玉得无田。
喻指存真契,如灰息世缘。
寄声鸾鹤侣,千载共来旋。
隋室重氛极,唐家景命新。
地归裂残壤,天洗战馀尘。
遂纳诸戎贡,争陪二月巡。
瀛洲登俊老,烟阁尽名臣。
轻重非关鼎,兴亡要在人。
旧都纷秀麦,前事遍书筠。
哲后疑图暇,西厢访古频。
终篇见成败,摘句屡咨询。
青史嘉遗直,元龟遗圣辰。
愿将稽古意,万一助尧仁。
故欢清潩上,今醉浊河边。
素领添新发,春风似去年。
暖云邙北树,芳草巩阴田。
感旧情何极,重看记室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