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嗔我眼常白,故著昏花阿堵中。
不怪参军谈瞎马,但妨中散送飞鸿。
著篱令恶谁能继,损读方奇定有功。
九恼从来是佛种,会如那律證圆通。
天公嗔我眼常白,故著昏花阿堵中。
不怪参军谈瞎马,但妨中散送飞鸿。
著篱令恶谁能继,损读方奇定有功。
九恼从来是佛种,会如那律證圆通。
这首诗《目疾》由宋代诗人陈与义所作,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描绘了诗人对眼疾的感慨与思考。
首联“天公嗔我眼常白,故著昏花阿堵中”,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天公比作严厉的父亲,责怪自己眼睛常呈白色,故意在自己的世界里添上一层昏花的雾气。这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眼疾的无奈与痛苦,也暗含了对命运的些许怨怼。
颔联“不怪参军谈瞎马,但妨中散送飞鸿”,通过引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以“参军谈瞎马”比喻自己对眼疾的无奈,而“中散送飞鸿”则象征着内心的渴望与追求。这两句诗巧妙地对比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虽身陷困境,但仍怀揣希望,向往自由与光明的心境。
颈联“著篱令恶谁能继,损读方奇定有功”,诗人转而思考如何面对眼疾带来的不便。他提出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即通过设立障碍(可能指心灵上的防御或对困难的应对策略),来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与智慧。这不仅是对眼疾的一种反抗,也是对生活困境的一种超越。
尾联“九恼从来是佛种,会如那律證圆通”,诗人以佛教思想为依托,将眼疾视为修行的契机。他认为,面对苦难与挑战,人们能够从中获得成长与智慧,最终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圆满。这一联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高远志趣。
综观全诗,陈与义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以及在逆境中寻求精神解脱与超越的勇气。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眼疾的个人体验的记录,更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