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桐时节桐森森,因风常作太古音。
曾不数年邻死灰,当前枯菀同陶阴。
底俟为薪识伟物,雷霄裁作冰弦琴。
成连古有今则无,移情讵必云海深。
棐几高张殿阁凉,南风一曲渺予心。
补桐时节桐森森,因风常作太古音。
曾不数年邻死灰,当前枯菀同陶阴。
底俟为薪识伟物,雷霄裁作冰弦琴。
成连古有今则无,移情讵必云海深。
棐几高张殿阁凉,南风一曲渺予心。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创作的《四琴诗》中的一首,主题围绕着补桐时节的古桐树,以及从这棵古桐树上制作的四把琴。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与艺术的深刻感悟。
首句“补桐时节桐森森”,描绘了补植桐树的季节,桐树茂密繁盛,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生机的氛围。接着,“因风常作太古音”一句,通过风声与古桐树的共鸣,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古老的声音。
“曾不数年邻死灰,当前枯菀同陶阴”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邻家的树木可能已经枯萎,而眼前的枯木与新生的草木在同一片阴凉下共存,寓意着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
“底俟为薪识伟物,雷霄裁作冰弦琴”则转向对桐木的利用,将它视为珍贵之物,期待它能被制成琴,象征着艺术与美的追求。这里“雷霄裁作冰弦琴”形象地描述了将桐木加工成琴的过程,如同在雷鸣般的天际中裁剪出冰凉的琴弦。
“成连古有今则无,移情讵必云海深”两句,借用了古代音乐理论中的“移情”概念,即通过音乐传达情感,不必局限于遥远的云海深处。这里的“成连”指的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家,暗示了音乐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
最后,“棐几高张殿阁凉,南风一曲渺予心”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在高大的殿阁中,坐在棐几旁,吹着南风,弹奏一曲,心灵得到了深深的慰藉。这一句表达了诗人通过音乐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艺术创作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追求。
汉宫不见偷桃客,青雀西飞也无迹。
悔把黄金铸此身,劫灰吹尽昆池碧。
东指许都几千里,灞桥柳色悲行子。
前度刘郎似梦中,秋风空记歌汾水。
一生泪尽长安道,月照茂陵松柏老。
无复江山属汉家,区区况乃金盘小。
谷中之粗惟大麦,老农岁饥如玉粒。
何意天将绝人食,十亩不得收一石。
陈红无钱充贵籴,三日不饭无气力。
母妻嗷嗷儿女泣,旱苗不雨生蟊螣。
君不见城中官长不忧耕不忧织,日日公堂命筵席。
肉羹鱼脯嗔,变色怒把里翁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