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禅师,全无伎俩。一锡飞来,占断千嶂。
以中心树,建立圣像。合水和泥,根生土长。
不用换骨脱胎,不须起模打样。
一段真实身心,脑后圆光万丈。
太白禅师,全无伎俩。一锡飞来,占断千嶂。
以中心树,建立圣像。合水和泥,根生土长。
不用换骨脱胎,不须起模打样。
一段真实身心,脑后圆光万丈。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梵琮所作的偈颂,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太白禅师的形象和修行理念。首句“太白禅师,全无伎俩”,暗示禅师并不依赖外在技巧,而是依靠内在的悟性。接着,“一锡飞来,占断千嶂”象征禅师的智慧如飞锡般穿透重重障碍,直指本心。
“以中心树,建立圣像”比喻禅师以自己的内心为根本,如同在心中树立起神圣的佛像,强调内在修行的重要性。接下来,“合水和泥,根生土长”进一步说明禅修的过程就像泥土中的种子,自然生长,无需外力塑造。
“不用换骨脱胎,不须起模打样”表达了禅宗主张的自然解脱,不必经历外在形式的改变,只需真实面对自我。最后,“一段真实身心,脑后圆光万丈”描绘出禅师内心光明,达到了身心合一的极高境界。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美了禅师的内在修为和直指人心的智慧,体现了禅宗注重内在体验和实证佛法的精神。
飘飘文采照螭头,袖手功名未肯休。
易水渡愁随一骑,春风吹泪着双眸。
向来但遣淮阴将,异日宁论雍齿侯。
应笑江南誇仲父,规模才可限升州。
十年趁飞蓬,来作海边梦。
曾无竹马迎,长办柳车送。
长须乞米收,骥子学诗诵。
自公弭节归,许我执鞭从。
听诗鬼神泣,看剑星辰动。
欢留文字饮,静憩苾刍供。
辨疑每及争,攻短不惮痛。
搜奇至旁求,探赜或奇中。
谁知烟霞姿,肯与尘土共。
长风起青冥,逸思搅空洞。
岂无酒百船,可待角三弄。
不劳行炙人,一见散花众。
敢违江山招,宁受儿女风。
可但东山佳,西池有仪凤。
么么何从到上方,敢将唇吻犯堂堂。
但知射影求阴中,可笑当年不自量。
鲎目苦遭蚊喙聒,象蹄犹畏鼠牙伤。
须臾性命随翻手,蛮触应难望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