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趁飞蓬,来作海边梦。
曾无竹马迎,长办柳车送。
长须乞米收,骥子学诗诵。
自公弭节归,许我执鞭从。
听诗鬼神泣,看剑星辰动。
欢留文字饮,静憩苾刍供。
辨疑每及争,攻短不惮痛。
搜奇至旁求,探赜或奇中。
谁知烟霞姿,肯与尘土共。
长风起青冥,逸思搅空洞。
岂无酒百船,可待角三弄。
不劳行炙人,一见散花众。
敢违江山招,宁受儿女风。
可但东山佳,西池有仪凤。
十年趁飞蓬,来作海边梦。
曾无竹马迎,长办柳车送。
长须乞米收,骥子学诗诵。
自公弭节归,许我执鞭从。
听诗鬼神泣,看剑星辰动。
欢留文字饮,静憩苾刍供。
辨疑每及争,攻短不惮痛。
搜奇至旁求,探赜或奇中。
谁知烟霞姿,肯与尘土共。
长风起青冥,逸思搅空洞。
岂无酒百船,可待角三弄。
不劳行炙人,一见散花众。
敢违江山招,宁受儿女风。
可但东山佳,西池有仪凤。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李弥逊所作,颇显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怀。诗中通过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学问以及个人理想的追求。
“十年趁飞蓬,来作海边梦。”开篇即描绘出一幅时光流转、梦想漂浮的画面,十年的岁月如同蓬草般轻盈,作者在海边构筑着自己的梦境。
“曾无竹马迎,长办柳车送。”这两句则透露出一种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竹马和柳车都是古代儿童游戏的器具,表达了作者对于纯真年代的怀旧之情。
“长须乞米收,骥子学诗诵。”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出一幅勤奋学习的场景,长须代表着年长者,而骥子则是才华横溢的代名词,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知识与文学的渴望和追求。
“自公弭节归,许我执鞭从。”这里的“自公”可能指的是某位尊贵的人物,而“弭节”则象征着一种仪式或规矩的结束,表达了作者对于某种形式上的解脱和向往自由。
“听诗鬼神泣, 看剑星辰动。”这两句充满了超自然的色彩,鬼神为诗而哭泣,剑光与星辰相呼应,展现了诗人对于文学艺术的至高境界的追求,以及对宇宙之美的感悟。
“欢留文字饮,静憩苾刍供。”接下来的两句则表达了一种享受书籍知识和宁静生活的心境,作者在文字的海洋中寻找快乐,同时也保持着一种超脱世俗的淡定。
“辨疑每及争,攻短不惮痛。”这里的“辨疑”和“攻短”显示了作者对于学问探究的严谨态度,以及对待批评的勇气,不畏惧于指出错误,即便是自我也会毫不留情。
“搜奇至旁求,探赜或奇中。”这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和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深奥学问的探索。
“谁知烟霞姿,肯与尘土共。”这里的“烟霞”象征着仙境般的超脱,而“尘土”则代表着凡俗,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超越世俗束缚、追求高洁精神世界的向往。
“长风起青冥,逸思搅空洞。”接着的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天地与心灵飞翔的画面,长风在无垠的天际中升腾,而作者的心思则在虚空中自由翱翔。
“岂无酒百船,可待角三弄。”这里的“岂无”表达了疑问,而“酒百船”和“角三弄”则指向了一种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文化娱乐,作者似乎在询问是否可以拥有这样的生活,同时也期待着一种艺术享受。
“不劳行炙人,一见散花众。”这两句则描绘出一幅轻松自如、无需勉强的生活状态,作者对待他人的态度是自然而然,不必刻意修饰,而“一见散花众”则象征着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敢违江山招,宁受儿女风。”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束缚和世俗观念的反抗,愿意违背那些外在的诱惑,而选择接受自然界赋予的一切,即便是柔弱如同儿女之风。
“可但东山佳,西池有仪凤。”全诗结束时,又一次回到了对美好景致的描绘和向往,这里的“东山”与“西池”构成了一个理想中的美丽场所,而“仪凤”则象征着高贵与纯洁。
总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情感和广阔的想象,作者通过对个人经历、学问探求、自然美景以及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凡尘、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
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
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
忽见千花塔,因停一叶舟。
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
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
北归虽引领,南望亦回头。
昔去悲殊俗,今来念旧游。
别僧山北寺,抛竹水西楼。
郡树花如雪,军厨酒似油。
时时大开口,自笑忆忠州。
去岁欢游何处去,曲江西岸杏园东。
花下忘归因美景,尊前劝酒是春风。
各从微宦风尘里,共度流年离别中。
今日相逢愁又喜,八人分散两人同。
紫绶白髭须,同年二老夫。
论心共牢落,见面且欢娱。
酒好携来否,诗多记得无。
应须为春草,五马少踟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