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天宇洁,玉露滴琪林。
静对中秋月,偏伤故国心。
半生常作客,此夕一沾襟。
弟妹书难得,穷愁老转深。
云开天宇洁,玉露滴琪林。
静对中秋月,偏伤故国心。
半生常作客,此夕一沾襟。
弟妹书难得,穷愁老转深。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陶宗仪的《丙寅中秋》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清朗景象和诗人心中的情感波澜。首句“云开天宇洁”展现了天空如洗,云雾散去后的纯净,象征着诗人期待的心境。接下来,“玉露滴琪林”以露珠比喻皎洁的月光洒落于树木之上,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静对中秋月,偏伤故国心”是全诗的核心,诗人静静地欣赏着中秋明月,却因月圆人不圆,勾起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哀伤。这里的“故国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己流离失所生活的感慨。
“半生常作客,此夕一沾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漂泊之感,诗人感叹自己一生大半时间都在他乡为客,此刻面对中秋佳节,不禁悲从中来,泪水涟涟。“弟妹书难得,穷愁老转深”则揭示了诗人与亲人的音信难通,以及在困苦和愁苦中度过的岁月,使他的忧愁和衰老更加深重。
整首诗通过中秋月夜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人生的沧桑以及社会动荡的忧虑,展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知君少以勇,曾向萧关战。
横刀突虏围,夺马伤胡箭。
当时独免归,猛毅边人羡。
今来提汉卒,寇盗清秦县。
未足贺功名,功名它日见。
志士不恋家,安能坐㕮咀。
儒冠难徒行,马骨瘦可数。
后仆隔山陂,前林遇风雨。
寒村夜宿时,寂默谁对语。
鹊为禽之灵智兮,胡蹈机而不知。
为庸皂以困束兮,固性命之将危。
喜远人之至止兮,始屡验以如期。
向何预觉兮,此何自昏。
岂专心以谋食兮,昧目前之祸根。
苟所履必虑患兮,莫若去人远以图存。
屑馀秣以致死兮,诚咎尔而无耻。
维群鸣之苦伤兮,使吾心之测尔。
予测孔孟兮尔自解则艰,皂听予言兮释尔而还。
抚尔咒尔兮尔无甚顽,后谁恤尔兮拓弹方弯。
郊外桃李花,赤赤复白白。
为君歌古曲,行子在南陌。
众人各已归,春风送无迹。
安知春风送,到处花当客。
我病出独难,并请春风谪。
此情无远近,千里不能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