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途经华岳》
《途经华岳》全文
唐 / 李隆基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

循途经太华,回跸暂周旋。

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

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

彷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

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jīnghuáyuè
táng / lóng

chìjiàjīngmíngluánzhǐluòchuān
xúnjīngtàihuáhuízànzhōuxuán

cuì崿èliúxiéyǐngxuányánmàoyān
fāngjiēshíwèipèijīntiān

仿fǎngkàngāozhǎngtīngxiān
zhōngdāngmíngsuìyuècónglíngxiān

注释
饬:整顿。
鸾:古代驾车时用的鸟形铃。
洛川:洛水。
太华:华山。
跸:帝王出行时的车驾。
翠崿:绿色的山崖。
悬岩:陡峭的岩石。
四方:周围。
五位:五行方位。
金天:金色的天空,象征皇权。
高掌:比喻神仙的手掌,象征超凡力量。
子先:可能指仙子或仙人的声音。
翻译
整顿车驾离开京城,鸾铃声指向洛水之滨。
沿着道路经过巍峨的太华山,回转车驾在此稍作停留。
青翠的山崖留下斜阳余晖,悬崖上缭绕着傍晚的烟雾。
四周都是峭立的石壁,五行方位映衬金色的天空。
仿佛能看到神仙的高举的手掌,隐约听到仙子的歌声。
此行将永远铭记在心,从此记住这灵妙的仙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华山的景象和感受。"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一句,通过对马车启动和鸾鸟鸣叫的描写,设置了一种离开都城前往洛水流域的壮阔氛围。"循途经太华,回跸暂周旋"则具体指出了行走的路线是经过华山,并且在那里稍作停留,表现了诗人对这座伟大山脉的敬畏之心。

"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中,翠崿即华山的别称,其阴影与悬挂的岩石及暮色中的薄雾交织在一起,描绘出华山雄伟秀丽的自然景观。"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一句,不仅形象地表达了华山四周峭拔如墙壁,更通过“五位”和“金天”的对应,隐喻着帝王之尊贵与山岳之神圣。

"彷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中,“高掌”指的是山峰的顶端,而“子先”则是古代对父母或祖先的敬称,这里可能暗示诗人对于自然和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尊崇之意。最后,“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这次经历铭记在心,并且通过“灵仙”这一神秘词汇,赋予华山以超凡脱俗之美。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华岳的壮丽景色,更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敬仰之情。

作者介绍
李隆基

李隆基
朝代:唐   生辰: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代极盛时期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大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别驾。
猜你喜欢

桂隐纪咏四十八首·其三十四听莺亭

不向他园去,能来共竹林。

故乡知我念,特地奏秦音。

(0)

记雪三首·其三

无月无灯夜自明,模糊何啻瓦沟平。

不拖藜杖高桥去,那得金龙背上行。

(0)

立秋后一日池上杂兴·其二

船舷何事若轻雷,荡叶冲莲一道开。

莫待归时方命酒,径从花上递金杯。

(0)

玉照堂观梅二十首·其三

生怕高花易过春,隔年先早著精神。

冰绡旋买连三幅,剩与溪山并写真。

(0)

玉照堂观梅二十首·其四

纵横遥衬碧云端,林下铺毡坐卧看。

不但归家因桂好,为梅亦合早休官。

(0)

玉照堂观梅二十首·其八

醉上轻舟泛渌漪,细穿桥柱独行迟。

风前抚掌催花发,惊起群飞五色儿。

(0)
诗词分类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欧阳衮 丁宝臣 黄宽 储大文 梁鸿 李璮 怀素 黄颇 戴敦元 刘旦 马文升 奚贾 淮上女 杨适 周兴嗣 顾鼎臣 项圣谟 上官均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