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他园去,能来共竹林。
故乡知我念,特地奏秦音。
不向他园去,能来共竹林。
故乡知我念,特地奏秦音。
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张镃的《桂隐纪咏四十八首》中的第34首,名为“听莺亭”。从这短短的两句话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无限留恋。
“不向他园去,能来共竹林。”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旧友或知音的渴望。诗人不愿意去别的地方游玩,而是希望与懂得自己心意的人一起在竹林中漫步。这一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递出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也反映了诗人的性格和情感倾向。
“故乡知我念,特地奏秦音。”这一句则更加深情。诗人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而“特地奏秦音”则是说为了满足这种思念之情,他特意演奏起带有家乡风格的音乐——秦音。这不仅是音乐上的追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秦音在这里代表了一种文化和情感的符号,是诗人与故乡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
整体来看,这两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复杂,以及他对自然、友谊和家乡的深厚情感。
横槎渡深涧,坡露采香薇。
樵歌杂梵响,共向松林归。
日落寒山惨,浮云随客衣。
闻锺渡寒水,共步寻云嶂。
还随孤鸟下,却望层林下。
清梵远犹闻,日暮空山响。
南山一尺雪,雪尽山苍然。
涧谷深自暖,梅花应已繁。
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
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间。
长松得高荫,盘石堪醉眠。
止乐听山鸟,携琴写幽泉。
爱之欲忘返,但苦世俗牵。
归时始觉远,明月高峰巅。
春鸡渐生溜,演漾回舟小。
沙禽独避人,飞去青林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