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青楼三纪年,章台柳色半销烟。
今来非是江州夜,对却琵琶亦黯然。
不到青楼三纪年,章台柳色半销烟。
今来非是江州夜,对却琵琶亦黯然。
这首诗名为《过董氏》,由明代诗人皇甫汸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重访旧地,董氏青楼的景象,以及内心深处的感慨。
首句“不到青楼三纪年”,点明了时间跨度之长,暗示诗人久别重逢的情境。这里的“纪年”指的是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此处泛指多年未见。诗人感叹自己离开青楼已有多年,岁月如流,物是人非。
次句“章台柳色半销烟”,运用了典故和比喻,将董氏青楼所在的环境与柳树相联系,柳树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送别,而“章台”则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这里“半销烟”的描述,既表现了柳树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的朦胧美,也暗含了时光流逝、景色不再的哀愁。
第三句“今来非是江州夜”,通过对比,强调了这次重访并非偶然的夜晚,而是有意为之,或许是为了寻找往日的记忆或是某种情感的寄托。这里的“江州夜”可能借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一句“对却琵琶亦黯然”,直接点明了诗人面对琵琶时的感伤情绪。琵琶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常与离别、思念等情感相关联。诗人面对这熟悉的乐器,不禁回忆起过往的种种,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哀愁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情境的感慨,语言简洁而意味深长,富有情感的张力。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