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
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
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
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
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
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陵风光图。开篇“瘴云梅雨不成泥”写出了细雨如丝,湿润却未至于形成泥泞的地面,给人一种春日微雨中的柔和感受。“十里津楼压大堤”,则描绘出一幅宏伟的江景图,展示了江陵城中高大的建筑物与坚固的大堤相互依托的情形。
接着,“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两句,则通过蜀地女子在沙滩上迎接来往的行人,以及巴童一带的小孩们在驿站旁边贩卖山间土鸡的场景,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商贸活动。这些细节生动地刻画出地方文化与日常生活的风貌。
“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两句,则从自然景观转向宗教与环境。红色的药材在庙宇中被燃烧,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影响了行人的视觉体验;而地面上的青苔则沾湿了过往马匹的蹄部。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当时宗教活动和自然环境的交融,还暗示了一种生活的情趣与冲突。
最后,“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则表达了诗人夜晚独自一人时,心中充满对远方故土的思念与忧虑。通过“北看”的动作,强调了诗人对于归途的渴望和对遥远家园的向往,而“蛮溪”则象征着一个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碍。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江陵的山水风光、民俗生活以及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家乡的无限留恋。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闾。
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
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
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
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