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外闻和岂待言,棒头犹是老婆禅。
如何更被文殊惑,却道维摩但默然。
声外闻和岂待言,棒头犹是老婆禅。
如何更被文殊惑,却道维摩但默然。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背景,通过对比不同的表达方式,探讨了言语与沉默在传达真理时的不同作用。首句“声外闻和岂待言”意味着在言语之外,和谐的声音自然能被感知,暗示了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同样有效且深刻。接着,“棒头犹是老婆禅”则以禅宗常用的棒喝之法比喻,即使不言而喻,通过行动或直接的干预也能达到心灵的触动与领悟。
“如何更被文殊惑,却道维摩但默然”两句,则引入了佛教中两位著名的菩萨——文殊与维摩诘,通过对比他们的言行,进一步阐述了言语与沉默在智慧表达中的复杂关系。文殊菩萨以其辩才无碍著称,而维摩诘则以其深邃的沉默而闻名。诗人在此提出疑问,为何会被文殊菩萨的言语所迷惑,而忽略了维摩诘的沉默中所蕴含的深意。这不仅反映了对传统禅宗思想的深入理解,也体现了对言语与沉默之间微妙平衡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禅宗的象征与比喻,探讨了在追求真理与智慧的过程中,言语与沉默各自的价值与局限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与转化。通过这种独特的视角,诗人引导读者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与沉默,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沟通。
昔有河上公,结庐蓬蒿下。
万乘时一顾,旌旗蔽原野。
手挥玉如意,颜貌何潇洒。
曳裾授道经,谈天妙无穷。
清光耀白日,四海高其风。
言既忽不见,竦身蹑星虹。
凤凰栖梧桐,鴳雀巢寒蓬。
饥鸢嚇腐鼠,笑杀高飞鸿。
物固有如此,何必较愚蒙。
秋高寒露至,旭日犹融融。
蠛蠓出阡陌,弥漫百步中。
或盘旋如硙,或下上如舂。
舂者天将雨,硙者天将风。
嗟彼旦暮间,安知造物工。
春气感鸣禽,秋至动阴虫。
时来不自由,物理将无同。
所以达士心,委运以固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