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中许谁论,苦值三春不系跟。
水鸟何心仍择木,林猿失步反居樊。
风云腐尽天无路,雷雨冥时帝阖阍。
若令鸿初知此意,悔教白日有黄昏。
百年一中许谁论,苦值三春不系跟。
水鸟何心仍择木,林猿失步反居樊。
风云腐尽天无路,雷雨冥时帝阖阍。
若令鸿初知此意,悔教白日有黄昏。
这首诗名为《百年一事》,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诗中以“百年”开篇,寓意人生短暂,引出对时间与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人感叹人生百年,却难以找到真正值得论说之事,似乎在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困惑。
接着,“苦值三春不系跟”一句,描绘了人生的艰难与无奈,即使在春天这样充满生机的季节里,也无法摆脱束缚,暗示了人生的困境与束缚感。水鸟选择树木栖息,林猿因失去平衡而退缩,这些自然界的景象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表达了人在社会规则与道德约束下的被动与挣扎。
“风云腐尽天无路,雷雨冥时帝阖阍”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命运与自由的探讨。风云变幻,最终归于腐朽,天空似乎失去了道路;雷雨昏暗之时,帝王关闭了通往外界的大门,形象地描绘了在特定环境下,个人努力与追求可能遭遇的绝境与限制。
最后,“若令鸿初知此意,悔教白日有黄昏”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反思。如果鸿雁(象征着高远的理想)早知道这一切,或许会后悔让光明的白日变得昏暗。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蕴含了对社会、时代局限性的批判与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象征,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自由的缺失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邃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平生最爱文湖州,挥毫落纸涵清秋。
胸中自有渭川在,高卧直轻千户侯。
太常亦曾乘五马,风致不在湖州下。
剪得吴淞水半江,顿觉姑苏纸增价。
瘦节矫矫虬龙形,细叶萧萧鸾凤翎。
清潭下照不见影,爽籁一披如有声。
我朝名笔忽到此,眼中潇湘无乃是。
冰缣欲赠谁可当,总说刘侯德相似。
刘侯治苏经五寒,挺然可比青琅玕。
雅操不为雪霜变,虚心肯受尘埃干。
汉室行将召循吏,几见春花逐时媚。
惟有清风似故人,头白相看不相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