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变相寻智亦新,烂泥堆起石嶙峋。
断无馀力谋蒸土,颇有傍观哂寘薪。
自古虚心容议者,即今枵腹役耕民。
姑尤聊摄皆齐境,莫遣郊封有诅人。
事变相寻智亦新,烂泥堆起石嶙峋。
断无馀力谋蒸土,颇有傍观哂寘薪。
自古虚心容议者,即今枵腹役耕民。
姑尤聊摄皆齐境,莫遣郊封有诅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可能是修建城墙的情景。开篇“事变相寻智亦新”表明在变革中展现新的智慧,“烂泥堆起石嶙峋”则形象地描述了大量的土方和石块被堆积起来,形成了崎岖不平的地貌。
诗人继续写道“断无馀力谋蒸土”,表达了一种在艰难中努力构筑的景象,“颇有傍观哂寘薪”则是旁观者对这种劳作持嘲讽态度,认为这是徒劳的。
接下来“自古虚心容议者,即今枵腹役耕民”强调了历史上那些愿意倾听不同意见的人,到了现在却变成了肚饿中仍旧被迫从事农业劳动的普通百姓。
最后,“姑尤聊摄皆齐境,莫遣郊封有诅人”表达了一种希望能够宽容对待所有人,避免让农村边缘的人受到诅咒或不公正待遇的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官民的差异,反映了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者处境的同情,以及期望宽容与公平的理想。
征鸿翻塞影。怅悲秋人老,浑无佳兴。鸣蛩问酒病。
更堆积愁肠,摧残诗鬓。起寻芳径。
菊羞人、依丛半隐。
又岂知、虚度重阳,浪阔渺无归恨。无定。
登高人远、戏马台闲,怨歌谁听。香肩醉凭。
镇常是、笑得醒。
到如今何在,西风凝伫,冠也无人为正。
看他门、对插茱萸,恨长怨永。
我从东蓼来,水竹遂幽讨。
崎岖至于六,获见文殊老。
文殊方外友,僧门素称宝。
平生首肯处,可嗣布禅皓。
寤寐思棒喝,邂逅得倾倒。
何妨萃高人,坐上识吾葆。
会胜索枝撑,得师恨不早。
勉为云山留,未可止中道。
山祇不爱宝,倾写白玉霙。
秋阳正炎赫,喷薄争清明。
我疑石韬玉,白虹贯岩泓。
源源自何来,万古风雷声。
师从天台来,示我一集诗。
开编未及读,涕泪已交颐。
纷纷世间人,迷妄觉者谁。
浮沉苦海中,欲出无端涯。
寒山与拾得,旁观为兴悲。
作诗三百篇,劝戒仍嘲嗤。
觉此未觉者,当下成牟尼。
此意亦良厚,柰何人罕知。
师持国清钵,欲救云堂饥。
赠言亦安用,聊以报所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