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从天台来,示我一集诗。
开编未及读,涕泪已交颐。
纷纷世间人,迷妄觉者谁。
浮沉苦海中,欲出无端涯。
寒山与拾得,旁观为兴悲。
作诗三百篇,劝戒仍嘲嗤。
觉此未觉者,当下成牟尼。
此意亦良厚,柰何人罕知。
师持国清钵,欲救云堂饥。
赠言亦安用,聊以报所贻。
师从天台来,示我一集诗。
开编未及读,涕泪已交颐。
纷纷世间人,迷妄觉者谁。
浮沉苦海中,欲出无端涯。
寒山与拾得,旁观为兴悲。
作诗三百篇,劝戒仍嘲嗤。
觉此未觉者,当下成牟尼。
此意亦良厚,柰何人罕知。
师持国清钵,欲救云堂饥。
赠言亦安用,聊以报所贻。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的作品,名为《国清化人示寒山》。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佛法的尊崇和向往,以及对世间迷妄之人的悲悯。
“师从天台来,示我一集诗。”这里,“天台”指的是佛教中的天台宗,或许是指某位高僧从该宗派而来。诗人表达了对这位师傅所传承的佛法诗歌的敬仰和期待。
“开编未及读,涕泪已交颐。”诗人的情感十分真挚,即使还没有开始阅读这份珍贵的诗作,就已经被深深地打动,以至于热泪盈眶。这表明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厚感情。
“纷纷世间人,迷妄觉者谁。”诗人感慨于世人沉迷,而真正能够觉醒者却寥寥无几。这里体现出诗人对于众生苦难的悲悯之心。
“浮沉苦海中,欲出无端涯。”诗人用“苦海”比喻世间之苦,表达了想要摆脱这些苦难却又找不到出口的无奈与困顿。
“寒山与拾得,旁观为兴悲。”这里的“寒山”和“拾得”都是佛教高僧的名字。诗人通过他们的故事,体会到佛法的奥义,从而引发了深深的悲悯之情。
“作诗三百篇,劝戒仍嘲嗤。”这表明了诗中蕴含着对众生的劝诫和慈爱,但却往往遭到世人的嘲笑和不屑一顾。
“觉此未觉者,当下成牟尼。”这里的“觉此”指的是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而“未觉者”则是那些还没有醒悟的人。诗人希望这些人能够尽快获得解脱,成为像牟尼(即佛陀)那样的大智者。
“此意亦良厚,柰何人罕知。”诗人的心意是善良而深厚的,但却难以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
“师持国清钵,欲救云堂饥。”这里“国清”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净土信仰,“钵”则是僧侣乞食时使用的器具。诗人表达了师傅想要通过佛法来拯救世人的愿望。
“赠言亦安用,聊以报所贻。”最后,诗人希望自己的言辞能够得到安稳和善用的回应,以此作为对师傅恩泽的微薄回报。
一雨妨游屐,萧然自化成。
墙披苍藓合,谷概白云平。
涧急遥传响,峰连岂辨名。
骤随鸣磬韵,细逐讽经声。
檐卜居然长,池莲未便倾。
飘飏浑搅梦,登眺不胜情。
天柱应全暗,金沙想半盈。
晚晴山更碧,佛日透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