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边烟水流,竹下云根立。
凤凰声未举,翡翠毛初湿。
清影扫苔花,秋风晚来急。
竹边烟水流,竹下云根立。
凤凰声未举,翡翠毛初湿。
清影扫苔花,秋风晚来急。
这首诗描绘了竹林中的静谧与生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首句“竹边烟水流”,以烟水之景衬托竹林的幽静,仿佛在竹林边缘,流水轻柔地流淌,带出了一种淡淡的雾气,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宁静的氛围。接着,“竹下云根立”一句,将视线转向竹林之下,云朵般的石块矗立其间,与竹子相映成趣,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性。
“凤凰声未举,翡翠毛初湿”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凤凰象征着吉祥与高贵,未鸣之声预示着即将来临的美好;翡翠则代表了珍贵与清新,其羽毛初湿,既表现了清晨的湿润,也暗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这两句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还增添了诗意的韵味。
“清影扫苔花,秋风晚来急”则是对竹林中光影变化的描绘。清雅的竹影轻轻掠过苔花,为静谧的竹林增添了几分动态美。随着秋风的渐起,晚风变得急促,不仅带来了季节的更替感,也赋予了整个场景一种动态的活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林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赞美之情。
夫何秋夜之无情兮,皎皛悠悠而太长。
圜户杳其幽邃兮,愁人披此严霜。
见河汉之西落,闻鸿雁之南翔。
山有桂兮桂有芳,心思君兮君不将。
忧与忧兮相积,欢与欢兮两忘。
风袅袅兮木纷纷,凋绿叶兮吹白云。
寸步千里兮不相闻,思公子兮日将曛。
林已暮兮鸟群飞,重门掩兮人径稀。
万族皆有所托兮,蹇独淹留而不归。
束带趋承明,守官唯谒者。
清晨听银虬,薄暮辞金马。
受辞未尝易,当是方知寡。
清范何风流,高文有风雅。
忽佐江上州,当自浔阳下。
逆旅到三湘,长途应百舍。
香炉远峰出,石镜澄湖泻。
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
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
送君思远道,欲以数行洒。
石图分帝宇,银牒洞灵宫。
回丹萦岫室,复翠上岩栊。
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
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
林泉明月在,诗酒故人同。
待余逢石髓,从尔命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