缧绁戎庭恨有馀,蚕知君意复何如?
一介耻无苏子节,数回羞寄李陵书。
缧绁戎庭恨有馀,蚕知君意复何如?
一介耻无苏子节,数回羞寄李陵书。
这首诗是唐代佚名的《晚秋(其三)》中的四句。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一份深沉的哀愁与无奈。在这个季节,自然界已经步入了晚秋,而心中却充满了戎庭之恨,似乎那些过去的不快乐依然如影随形。而蚕知君意的提问,则是一种自我心理的探寻与质疑,诗人在询问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切的苦恼和无奈又该如何释怀?
接着,一介耻无苏子节,这里所指的“一介”可能是指自己的一点点羞愧,而“苏子节”则是古代忠臣苏武,苏武曾在戎狄之地牧羊十九年而不屈,成为后世忠贞的典范。诗人自比于苏武,但自己的行为却无法与这位英雄相提并论,从中可见诗人内心的自责与无奈。
最后,“数回羞寄李陵书”,这里的“数回”表达了诗人反复思考和深感羞愧的情绪,而“李陵书”则是指古代将领李陵的书信。李陵曾被派往北地与匈奴作战,最终因为兵力不足而投降,这在当时是一件颇受争议的事情。诗人通过这次书信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往无法挽回之事的深深遗憾。
总体来看,这四句诗充满了对过去的反思与自我批判,透露出一种对于个人的行为和选择无比懊恼的心情。
锦棠天与丽,映日特妖娆。
五色绚仪凤,真堪上翠翘。
二年遵海滨,开眼即浩淼。
谓当饱长鲸,糊口但白小。
百尾不满釜,烹煮等芹蓼。
咀嚼何所得,鳞鬣空纷扰。
向来若鱼戏,海面横孤峤。
噞喁喷飞沫,白雨散晴晓。
终然不省录,从事此微眇。
短长本相形,南北无定表。
泰山不为多,毫末夫岂少。
词雄两月读,理足三语妙。
人生一沤发,谁作千岁调。
安能蹲会稽,坐待期年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