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拟扶藜上六峰,却因行役绊孤篷。
岩僧虚扫三千白,地主时分十八红。
梦傍溪头寻胜事,思从洞口觅仙风。
山灵应笑尘埃客,何日能来问桂丛。
本拟扶藜上六峰,却因行役绊孤篷。
岩僧虚扫三千白,地主时分十八红。
梦傍溪头寻胜事,思从洞口觅仙风。
山灵应笑尘埃客,何日能来问桂丛。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欲登山访幽,却因行旅繁忙而未能如愿的遗憾之情。首联“本拟扶藜上六峰,却因行役绊孤篷”以“扶藜”和“行役”对比,生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颔联“岩僧虚扫三千白,地主时分十八红”运用了象征手法,岩僧扫白暗示了自然界的静谧与纯净,地主分红则可能寓意着山中花木的繁盛与生机。颈联“梦傍溪头寻胜事,思从洞口觅仙风”表达了诗人虽然未能亲临其境,但心中仍充满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追寻。尾联“山灵应笑尘埃客,何日能来问桂丛”则以山灵的视角,反讽了诗人的浮躁与世俗,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再次造访此地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未能实现愿望的遗憾与期待。
短日寒无辉,阴云黯将雪。
夫君欲何之,燕山路超忽。
至日诏分官,禋祀缀前列。
亦知非远行,始作三日别。
三日岂云多,我心如惨戚。
北风振高冈,仆子肤欲裂。
狐帽紫貂裘,檐肩鸣轧轧。
薄暮始下车,野寺投暂歇。
村肴与市沽,亦足慰疲薾。
归途雪正晴,峰峦互明灭。
琼林玉树枝,乃若为诗设。
山行亦诚劳,高兴滋逸发。
到家解行装,赠我有长札。
淮之水,去悠悠,君家正住淮水头。
宅边不种凡草木,修竹森森如立玉。
年深春雨长儿孙,遂使长淮比淇澳。
竹间有屋小如舟,积书之多如邺侯。
手开三径谁许到,只有二仲时从游。
我生好竹仍好书,何年归去山中居。
俯看书,仰看竹,家无一钱心亦足。